首页 > 专题栏目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数风流人物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汪洋:第一批国家著名抗日英烈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8-06 08:28:08   

1955年的一天,在山东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神情凝重地站在一座烈士墓碑前,沉思良久后转身向陪同的地方领导询问有关烈士亲属的情况,并用他那特有的湘音,随口吟出两句诗:“英雄碧血凝史册,山东万代颂汪洋。”

这个被一代伟人毛泽东称赞的烈士是一位濮阳人,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汪洋。

大运河畔  英雄故居

汪洋故居位于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古运河畔的顾庄村。

顾庄村不大,一条大街贯通东西,穿过村委会西侧一条向北的胡同,一座古朴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大门一侧墙壁上挂有“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这便是汪洋故居。

这是一所普通的农家院落,一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百年老宅。院子不大,坐北朝南,砖土混合结构,平顶。其中,门楼1间、北屋6间、东厢房和南配房各2间。据介绍,汪洋兄妹6人皆出生于此,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光。两间展室内,陈列着汪洋及家人的图片资料。整座院落透出清新古朴的气息,低调又不失风范,简朴而有风格。大门前一侧立有两块石碑,上面刻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汪洋烈士故居”“台前县文物保护单位汪洋故居”,标志着这座老宅如今的身份。

“汪洋的父亲汪敬铭,母亲汪宋氏,生育5男1女,汪洋是长子……”记得2013年3月,笔者第一次凭吊汪洋故居时,在村口正好遇到汪洋的侄子。70余岁的老人将我领到汪洋故居前,饱含热泪介绍了汪洋的故事。当时汪洋故居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铭记革命历史、缅怀先烈事迹、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当地政府出资55万元,完成堂屋修复及东厢房、南厢房的重建,并进行布展。汪洋故居2016年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少年汪洋  胸怀大志

汪洋,原名叫汪之正,字诚齐,号洪波,曾用名汪大海。1913年5月10日出生于今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原属山东省东阿县)一个农民家庭。汪洋的父亲汪敬铭,思想开明,支持子女求学上进。汪洋也非常注重对几个弟弟的思想启蒙教育,为他们日后逐渐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汪洋5兄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3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1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入伍。

汪洋 6岁入乡间小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不久,一名从北京来的青年学生任他们的启蒙老师,这位年轻的老师常给他们讲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和戚继光平倭寇的英雄故事,这便在汪洋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在老师的启蒙教育下,汪洋初步明白了“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这些新鲜词句的含意,为以后他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一次,老师上地理课,当讲到海比黄河要大、洋比海更大时,小汪洋瞪大了惊奇的眼睛。从此,他总神往海洋的博大宽广,波澜壮阔,于是,上中学时便改名汪洋。

“九一八”事变后,汪洋考入山东省立济南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当时的济南乡师,政治空气十分活跃。在校期间,汪洋先后阅读了鲁迅、高尔基、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一些著作和进步刊物,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同时,深受该校创办的进步杂志《前冲》的影响,并在上面发表了不少进步的诗词和文章。他在《感愤》诗中写道:“大好河山,拼死保卫,与时弊可决裂不可迁就,可奋斗不可妥协。使欧美政策不能侵入, 日本大陆主义不能实行。以鲜血浇列强之恶绝, 以骨髓填世界之不平。人人痛心,共赴国难,能以一死不苟幸生。”从此,汪洋积极投入到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救亡运动,在中共济南地下党领导下,积极在学校创建“读书会”和“学生会”等青年学生进步组织,带领同学们散发传单、上街讲演、编演抗日救国戏剧。

投笔从戎  报效祖国

1935年7月,汪洋从山东省立济南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党组织派汪洋赴西安参加东北军学兵队,对张学良的下层官兵开展兵运活动。在此,他亲身经历了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不久,在西安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指导员。由于他工作积极,精明能干,立场坚定,革命性强,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1936年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春,汪洋和谷牧等人走进革命圣地延安,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升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汪洋和谷牧一起回到山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不久,汪洋便拉起了一支队伍,组建“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鲁南第一支抗日武装。

1938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及八路军山东抗日纵队第四支队到达淄川马棚一带。为保住“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这支抗日武装,汪洋与山东省委和四支队会合,被编为四支队三团,汪洋任团长。自1938年春起,汪洋率三团在中共山东省委和四支队首长的指挥下,取莱芜、战滕县,抗击日伪军,纵横驰骋在鲁中抗日战场上。

1939 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对四支队进行了改编,汪洋任政治部主任。5月上旬, 根据山东纵队电令,四支队基干一营组成南下挺进支队,赵杰任司令员,汪洋任政委, 南下曲( 阜) 泗( 水) 邹( 县) 东部一带开辟尼山区根据地。

1940 年9月,部队改编,汪洋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1941 年8月, 汪洋任山东纵队第四旅政治委员。1942 年3 月,为贯彻中央军委“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指示精神,山东省军区决定由四旅兼泰山军分区,旅长廖容标兼军分区司令员,旅政委汪洋兼军分区政委。5月,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汪洋兼任泰山地委书记。

吉山突围  壮烈牺牲

1942年10月17日拂晓,泰山地委、专属、军分区机关、一营和教导队在莱芜刘白杨村召开县级以上干部会议。敌人得到情报后,从莱芜、口镇、新泰、淄博等地调集日伪军6000余人,分6路偷袭,地委、专属、军分区立即组织分散突围。

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汪洋,率主力一营和教导队,向吉山村方向突围,以控制吉山制高点,吸引敌人掩护机关转移;专员赵笃生率部分人员,向淄川方向转移,从南王庄通过敌人的薄弱环节,安全转移了出去;地委副书记刘莱夫率机关一部向北突围,遇敌后隐蔽转移了出去。

汪洋率部在抢占吉山制高点时,与从博山来的日军主力遭遇。一营在吉山下河滩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教导队在吉山东北坡向东北山头连续发动冲锋;汪洋带一个连迅速过河,欲抢占南山制高点,想把敌人吸引过去,让一营和教导队集中力量突围。但是,一营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伤亡非常严重。教导队在东北山头争夺战中,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这时汪洋决定集中部队坚决突围出去。不料又遭到从雪野村来的日军疯狂攻击,子弹打光了,汪洋望着身边只剩下几十名带伤的干部战士,大声喊道:“同志们,拼刺刀!”他端起刺刀冲向敌群, 战士们紧跟在他的身后,勇猛扑向敌人,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因寡不敌众,突围无望,汪洋果断烧掉身边的文件,战至最后一刻,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自戕殉国,年仅29 岁。

抗日英雄  永垂不朽

汪洋牺牲了。噩耗传出,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迅速赶来,共同处理善后事宜。掩埋烈士遗体时,在汪洋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他为烈士写的挽联:凡七尺男儿生当为国,做千秋鬼雄死亦光荣。这挽联竟成了他对自己的遗挽。

汪洋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八路军总部电告全军将士致哀。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山东《大众日报》、鲁中《泰山日报》分别发表了悼念文章。山东省党、政、军、民各界数万人召开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汪洋及200余名牺牲的将士。在追悼会上,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欧阳平为汪洋写下挽词:“投笔从戎救亡业,捐躯拼杀吉山血。二十九龄春正盛,农历十月十七任大节。敌军六路成合击,健儿数百齐挥铖。三百勇士同殉难,全军誓把国耻雪。”泰山地区军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将汪洋烈士的遗体安葬于莱芜县吉山钓鱼台。

1945年4月初,泰山区地、专、军会议决定,将吉山村的钓鱼台改为“汪洋台”,台上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

1999年,当地政府在汪洋台建抗日烈士纪念馆,山顶塑汪洋汉白玉雕像。从墓地至雕像修建石阶恰巧263级,代表着吉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263名将士,教育后代要牢记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汪洋烈士遗骨迁葬至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移葬那天,吉山4000余名干部群众眼含热泪,自发护送灵车15 公里。

长歌当哭,岁月永恒,丰碑永存,愿英雄的忠魂永在,愿英雄的愿景在我们的奋斗中得到实现。刘平 供稿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