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原更出彩 濮阳再行动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大美龙都的绿色嬗变
——写在我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之际

作者:李振涛 通讯员 孙相勋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18 07:31:31   

秋阳灿烂、碧空高远,五彩龙都、叠翠流金。  

“濮阳越来越美了,每天早晚我都要到公园里散步。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看一看醉人风景,听一听幽幽鸟鸣,感受一番河边清风,好不惬意。”10月14日早上,正在市城区濮水公园散步的市民刘志坤说。  

其实,不只是濮水公园,也不只是刘志坤,如今,在我市,从晨曦初露的清晨开始,当人们推门入院,或走出家门,总能与浓浓绿意不期而遇:小区院落树绿花红,大街小巷绿树掩映,公园广场俯拾皆画……不知不觉间,绿色,已成为我市的主色调。  

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10月15日,我市被正式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翻开时间的卷轴,从2015年正式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森”)以来,我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大生态定位、大规划布局、大工程带动、大手笔投入,以增加森林植被为重点,着力构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持续拓展宜居、宜业、宜旅的绿色生态空间,在绿色崛起的宏伟蓝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如今,一幅树绿、水秀、林茂、谷丰的生态画卷正在龙都大地徐徐展开。濮阳,正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生态环境和勃勃生机。  

高位推动 擘画绿色新天地  

我市地处黄河故道,生态环境脆弱。然而,濮阳人心中始终藏有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画卷,浓浓的绿色情结始终在龙都大地传承、接续。  

多年来,在我市不遗余力的努力下,黄河故道上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一个个精品绿化工程开始成型,绿色逐渐在龙都大地蔓延、生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一张张熠熠生辉的烫金名片,就是这座城市绿色品质的最好注脚。  

然而,盛名之下如何再续精彩,如何进一步厚植发展优势、增进人民福祉,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度成为我市决策者的重要考量。  

进入新时代,领袖的话语字字千钧、振聋发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朴实的道理,却拥有穿透历史和影响未来的伟力。  

近年来,我市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决意以绿色底蕴提升城市实力、增进人民福祉,并最终锁定创森这一宏大目标。因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对城市生态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  

201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濮阳的决策部署。  

2016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创森工作,并把创森写入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确保2018年成功创森。  

大幕拉开,我市创森工作快速推进,步伐坚实而铿锵:  

为切实推进创森工作开展,我市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创森指挥部,印发了《河南省濮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4年)》,分年度对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下达创森工作任务,逐级落实创森主体责任。  

为做好资金保障,我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建设融资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格局,各级政府尽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用于绿化占地、资金奖补等方面,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同时,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PPP、EPC等融资模式,强化政策扶持,落实资金奖补,吸纳企业、个人等通过土地流转承包造林,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联动”的工作局面,迅速掀起了创森工作热潮。  

全面增绿 千红万绿入画来  

为打造绿色家园,让绿色融入百姓生活,创森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城乡绿化、廊道绿化、环城林系、村庄绿化、农田林网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为细化工作目标,我市每年出台《濮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着力打造“林水相映、林路相随、林田相依、林村相衬、林城相拥”的生态格局。  

以河为轴造绿廊。近年来,我市以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为轴线,重点打造了贯穿全境的两纵两横四大生态走廊。四大生态走廊总长度约500公里,总绿化宽度超过200米,成为我市纵横交织、相互贯通、“三网合一”(水网、路网、林网)、功能完备的生态大动脉,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千里绿道”“千里画廊”。  

以路为廊扩绿道。我市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沿线为重点,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对大广高速、濮范高速、南林高速、德商高速,G106、G342、濮渠路等交通干道及“市城区—东北庄—单拐”等旅游线路进行了绿化提升,实现了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的绿化格局。  

以城为面造绿岛。为了让森林拥抱城市,近年来,我市大力建设了西部防护林带、北部龙山防护林带、东部卫生防护林带、南部金堤河防护林带等,新增环城林带2.1万亩。同时,我市还大力新建和改造提升郊野公园、小游园和街头公园,并通过拆迁补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大力实施城市慢行道、新建停车场、办公院所、居民社区等全方位增绿工程,连点成线,串线成面,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态绿岛。目前,市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4万余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36%。  

以村为点建绿洲。不但要让森林围城、进城,还要让森林下乡、进村。近年来,把城市绿化理念延伸到乡村,对1500个村庄进行了绿化提升,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43%。此外,我市还积极实施路沟河渠绿化工程,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工程,织就了一片片高标准林网。截至目前,我市完成农田防护林119万余亩,更新农田防护林50万余亩,形成了和谐秀美的田园景观。  

以黄河故道为带建绿屏。近年来,我市在黄河故道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推进农田林网、国家储备林基地、经济林基地建设,建设了总面积达2万亩的濮上生态园区、清丰阳子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南乐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等,在黄河故道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创森以来,我市新增造林面积48.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由25.4%上升到30.31%,年均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1.93%,年均造林面积是国家标准要求的3.8倍。浓郁的绿色不仅为创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使得龙都大地美如画卷。  

产业发力 谱写林果富民曲  

绿,不仅是用来观赏的,也是用来经营的。一株树、一盆花、一片竹、一丛林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市以创森为载体,积极探索以林业产业大发展助推森林城市创建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一个平原城市,我市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驱动,科学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等产业。创森以来,我市新发展林果经济林8万亩,全市总规模达到28万亩,2017年经济林总产量达26万吨,产值12.8亿元。同时,我市大力发展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总面积达到15万亩,年总产苗量超过6000万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卉苗木经济林品牌,既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为创森打下了绿色基础,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实现了社会得绿、群众得利的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我市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形成了具有濮阳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了清丰县家具产业园、范县浙豫木业城等一批产业化龙头和产业化集群,培育出濮阳龙丰纸业有限公司、濮阳县森大木业、范县光明密度板厂等年产值超亿元的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余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全市林浆纸板和家具加工企业已达到2300家,形成了林纸50万吨、木浆11万吨、高中密度板40万立方米、家具100万件、木制工艺品45万件的加工生产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以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以独特的人文资源为骨架,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目前,我市已发展黄河沿线乡村旅游带、黄河故道乡村旅游带等6条乡村旅游带,累计接待游客1887.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83亿元。森林生态旅游,正在成为我市新兴产业。  

产业兴则林业兴,产业强则林业强。创森,使林业产业正在成为我市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和实现产业扶贫的新路径。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产业以超10%的年均递增率快速发展,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8亿元,是2012年的1.7倍,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机制引领 织密网络筑屏障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令人信服的成绩。然而,比播绿更重要的是守绿。为呵护这片绿色,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守护森林濮阳的生态根基。  

为切实做到森林保护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市在严格执行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濮阳市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为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我市加强林政管理,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实行林地占补平衡,保障林地资源总量只增不减;落实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依法审批伐林木采,发证合格率达100%。  

同时,为保护造林绿化成果和生态安全,我市开展了“春季行动”“利剑行动”“追逃行动”等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涉林案件,始终保持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我市多措并举、全员动员、齐抓共管,织就了一张全面反击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安全网。  

此外,创森以来,我市始终坚守“营造精品是节约,粗制滥造是浪费”的理念,健全完善“建绿与管绿并重”的工作机制,严把造林规划关、质量关、抚育管护关等关键环节。通过严格的造林核查验收,全市新植苗木管护率达到100%,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在90%以上,造林成效考核位居全省前列,一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成为其他地区竞相学习的样板工程。  

“植树造林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上做‘加法’,森林资源保护在减少森林资源损失上做‘减法’。此消彼长之间,我市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持续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的良好发展态势。”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心中播绿 绿染山水春满城  

树木葱茏、鸟儿欢鸣,绿色外化于形,铺就了森林濮阳的底色;亲山近水,爱绿护绿,绿色内化于心,铸就了森林濮阳的灵魂。  

创森以来,我市始终注重文化统领,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相结合,深入开展森林文化体系建设,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增强绿色意识,激发创建动力,形成了共建国家森林城市、共享绿色福利的良好氛围。  

为厚植绿色理念,创森以来,我市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墙体广告、宣传标语等形式,从创森的基本知识、目标要求、创建标准、建设理念、重大意义等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全市创森工作,引导全市人民树立“共建绿色文明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理念。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认识森林、爱上绿色,创森以来,我市积极创新形式,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学校等为依托,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13个、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21个,并因地制宜设置了生态文化长廊、宣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展培训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各基地广泛与学校、共青团及社会团体开展共建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踏青、夏令营、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生态文明不断深入人心、深入千家万户。  

同时,为动员全民参与,我市将83处上规模的义务植树基地向全社会开放,出台了《濮阳市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对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数量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积极动员和鼓励广大群众踊跃投身于城市绿化和义务植树活动。  

市树市花和古树名木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城市的绿色名片。对此,我市通过评选市树市花、保护古树名木激发广大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传承森林文化、全面推进创森工作。  

洒下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绿色,已成为我市最闪亮的名片;生态,正变成我市最宝贵的财富。濮阳,将以成功创森为契机,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濮阳样板。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