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个清贫的职业,永远不会大富大贵,但当教师也最心安。”9月9日,面对记者采访,退休教师杨希华如是说。
在市城区杨希华家中,向记者讲述了他家和教师职业的缘分:一家三代共出了9名教师。
杨希华说,他们家出的第一位教师,是父亲杨心敬。杨心敬于1921年出生于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一贫困农民家庭,16岁时参军入伍。1944年4月,杨心敬解甲从教,被派到寿张县抗日二高,即现在的台前县侯庙镇大杨小学(老校址)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杨心敬先后任张楼完小校长、黄堌堆完小校长、王集完小校长兼王集中心校校长,1981年光荣离休。
受父亲影响,杨希华和长兄杨希亭、大姐杨贵东、三妹杨久云,也都成了教师。杨希亭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泰安市范镇完小任高小教师,自此开始了教师生涯。1978年,杨希亭出任台前县侯庙中学副校长,1985年任校长。大姐杨贵东由贫下中农推荐,先后在台前县侯庙镇大杨小学、孟楼小学、武楼小学,城关镇后三里小学、刘楼小学、丁李小学任教,1996年出任城关镇丁李小学校长。三妹杨久云在当了多年教师后,于1996年出任打渔陈镇梁庙小学校长,还曾被评为全县优秀校长。在长辈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杨希华的次女杨霞,也走上了教师道路。从1995年起,杨霞先后在台前县孙口镇南孟小学、城关镇小学任教。2012年,她出任城关镇小学副校长。
杨希华本人也是一名教师。从1971年起,他先后在大杨联中、侯庙中学等任中学教师。杨希华对教师职业非常热爱,孩子在选职业时,他也建议当老师。在他的影响下,二女儿杨霞、三女儿杨素君都成了老师。此外,杨希华的侄子杨保聚、侄女杨凤梅也都是老师。
除了父亲、大哥、大姐、三妹、二女儿、三女儿、侄子、侄女和本人外,杨希华家庭成员中其实还有5名教师:大姐杨贵东的3个孩子都是老师,三妹杨素君的孩子也是老师,他的侄女婿还是老师。这样算起来,这个家庭至少有14名老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教育世家。
为什么家中会出这么多教师?杨希华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熏陶,使得在选择职业时,教师成为大家的首选职业。谈及当教师的感受,杨希华说,教师是一份相对清贫的职业,永远不会大富大贵,但教师职业也有自己的优点。第一是工作相对稳定;第二是当教师可以陶冶情操;第三是和学生打交道内心没那么多事,多年后看到教过的学生能够在各行各业成为行家里手,内心很有满足感;第四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老师也有相对的优势。
“在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教师更有成就感。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努力工作,在教育园地这块沃土上桃李满天下。”杨希华这样寄语教育战线的教师同行们。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