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来自安徽芜湖的外地人,自1992年来濮创业,历经30余年风风雨雨,从只有一间房屋的手工蛋糕房做起,凭借质优价廉、花样多、口味好的食品,逐渐建立起一家工厂化运作的食品公司,并于2010年重组成立大型食品加工公司,拥有10余个种类、200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近9亿元,在濮阳食品加工界树立了一面旗帜。他,就是河南豫粮集团凯利来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利来”)董事长王同兵。
王同兵为大家介绍琳琅满目的各类产品。
守住初心 让百姓吃到放心食品
“民以食为天,上到百姓餐桌、进到嘴里的东西,首先要保证质量。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必须把这个责任担好。”11月21日,在凯利来研发中心,王同兵身穿洁净的白大褂,头戴蓝色一次性帽子,脚穿一次性鞋套,正在与开展新品研发的技术人员认真商讨各种配方,并多次叮嘱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走进生产车间的观光走廊,看到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上,一个个形状各异、颜色金黄的面包、蛋糕等产品,缓缓滚动去往各自的目的地。尽管隔着厚厚的一层玻璃,仍能闻到浓郁的香甜味道。
“这个是一流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工人几乎不需要动手,只要盯着控制设备就行。另外,我们建立了10万级空气净化防尘防污染车间,以及配置了先进的紫外线、臭氧杀菌设备等,每名工人进入生产车间都要经过严格消毒杀菌。”王同兵介绍说,公司从采购、生产、销售等实施全程跟踪监控,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业人员层层把关,确保消费者吃得安心放心。
在企业会议室里,一个个“百姓放心食品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放心产品”“诚信守约单位”等金灿灿荣誉牌匾,正是对企业不懈追求高质量生产的充分肯定。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的蛋糕房出的产品,每天都有几十人排队购买。原因很简单,我不管做哪款产品,都用心去做好做精,大家吃着好吃就来啦,很多都是回头客。”说起创业时期,王同兵脸上都是笑容。正是因为有这份对食品质量的执着和坚守,凯利来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浪潮中,不仅有了一席之地,还实现了做大做强。
坚持守正创新 让休闲食品花样翻新
走进凯利来产品展厅,面包、蛋糕、米饼、米果、沙琪玛、麻花、膨化和方便食品等,被装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设计精美的包装袋中,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这都是我们自己研制推出的产品,目前还有新品在研发。企业只有适应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按照大健康的方向开发零添加食品,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王同兵介绍,近年来,公司始终注重技术力量与科技创新,专门成立了技术部,组织研发人员30余人,专门开发各种新产品。截至目前,技术部已成功研制出50余种创新产品,其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2022年6月,该技术部被评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王同兵从事食品行业30余年,自己也多次参与新品研发,曾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发了无糖沙琪玛、全麦面包等8个系列60余个品种的健康休闲食品,口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欢。
不断出奇创新,加上质量可靠,凯利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商家。记者当天采访时,就遇到了乐事食品中国区有关工作人员前来洽谈合作事宜。据介绍,目前,凯利来已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来伊份、盼盼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后续还将与乐事、旺旺、洽洽等企业开展合作。
“现在我们有9座标准化厂房、40多条生产线,还未实现满负荷生产。计划未来3到5年,实现产能翻番,直营销售网点从目前的5000余个,发展到5万至7万余个,年销售收入将实现20亿元,力争早日把企业打造成中原最大、全国领先的烘焙食品生产基地,为濮阳制造业倍增行动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说起未来发展,王同兵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做大做强实业 造福乡里乡亲
当天中午11时许,在凯利来食堂,女工们拿着碗排队打饭、有序就餐。据介绍,目前公司已招聘员工1600余人,免费为他们提供吃住,其中超过80%的人员为周边乡村的留守妇女。
来自濮阳县城关镇的女工谭会珍已在凯利来工作了2年多,她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6岁。“孩子小,我也不敢出远门打工。现在从家出来,骑电动车10分钟就能到厂里,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不误。”目前,谭会珍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说起收入她满脸笑意,像她这样的姐妹,在厂里还有很多。
除了为群众解决就近就业的难题,凯利来还在周边建立了大规模的小麦、水稻等种植基地,并带动小麦粉、大米等加工行业和蛋鸡养殖业一起发展。据统计,公司每年大约要消耗大米2.3万吨、小麦粉3.1万吨、鲜鸡蛋2.6万吨、食用油1.8万吨,通过上游原料链条,可带动5万亩小麦、水稻种植,以及200余户农民的特色蛋鸡养殖。
与此同时,通过食品原材料的供应、包装、运输、销售等,凯利来又辐射带动近3万人就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约5亿元,为濮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焦文锋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