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9月17日晚,悠扬的乐声从市博物馆飘出。
当天是中秋节,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节日气氛,市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以“博物馆里过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在许愿树前许愿,在诗会现场听诗朗诵,在传统技艺展位前学木版年画、漆扇等制作,在月饼制作课堂沉浸式体验月饼制作工艺,在灯谜现场猜灯谜……不少市民在市博物馆里过了一个有趣的“花式”中秋。
市博物馆大门两侧的许愿树上张灯结彩,巨型玉兔气球、月亮模型等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合影留念。“月光相约,朝夕相待”,市博物馆专门制作了一个喜庆的圆形拱门,供市民打卡拍照。进入市博物馆内,一场中秋诗会正在这里举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首首与月亮、中秋有关的诗歌,通过朗诵者饱含深情的朗诵,意境顿生。大厅右侧,很多人排起长队,等着现场制作木版年画;左侧的灯谜现场,人们也在竞猜灯谜。
走进一楼青少年体验课堂,清丰县双庙乡东安上村的非遗传承人陈正达,正在教青少年制作月饼。在陈正达的现场演示下,他们揉面团,用模具制成一个个黄色的月饼。
二楼大厅同样熙熙攘攘,不少市民在这里体验漆扇制作、剪纸、刺绣等传统艺术。中国传统乐器——埙,激发了不少人的兴趣。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不少市民饶有兴致地现学现吹,让人乐在其中。
“博物馆里过中秋,在徜徉观览精美文物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在新颖的文创区域内欣赏了别出心裁的文创产品,在木版年画、拓印手工制作、精美古韵漆扇、投壶游戏、月饼制作、糖画技艺、捏面人等传统文化体验中感受到濮阳非遗的魅力,我度过了一个花样翻新的中秋节。”市民刘先生说。本报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