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声音振聋发聩,有一种形象令人仰视,有一种人令人终生难忘。
6月28日,本报长篇通讯《英雄不老》隆重推出后,犹如一石击水,在老英雄的故乡濮阳引起强烈反响。“学习英雄、自己怎么做”成了濮阳市、县、乡广大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28日下午3时许,濮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市委中心组会议,集体学习《英雄不老》长篇报道。与此同时,报道在范县广大干群中也掀起了学习英模、崇尚先进的热潮,大家一致认为,榜样的力量源于——
□记者 陈伟 张志立 通讯员 瑞启 文图
居功不自傲,安贫乐道
“如果不是卢展工书记来村里,我们和他生活了恁多年,也没人知道他的英雄事迹!”今年72岁的村民陈玉文曾经和李文祥在生产队搭班子,当村会计。
谈起李文祥隐功50年的事迹,他说,50年来,李文祥从未将自己的军功章拿出来显摆,更未向组织要官、要钱、要房,谈条件,讲价钱,如果不是卢书记发现,他的事迹至今还鲜为人知。这与时下有些干部相比,有一点点成绩就四处显摆,尾巴翘到天上去了。拿李文祥和他对照,都显得微不足道。正如报道中所说,学习李文祥,就是要学习他50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做人做事。
“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在看过《英雄不老》这篇报道后深受感动,尤其他居功不傲的精神。我要向他学习,就要学习他居功不傲的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人民检察事业之中。”采访中,范县检察院军转干部吴占印说。
敢于吃亏,默默干实事
“当村干部时,他每天都是带领群众干活,但分配成果时,他都是拿最少、最差的。甘愿吃亏,是李文祥老人的品质,群众也最敬佩他。
村民董保安回忆说,他五六岁时患脑炎,家里贫困看不起病,李文祥得知后,用木轮车推着他到医院治疗,并垫付医疗费。已近40岁的董保安,如今谈起往事仍感动不已。
李文祥老人所在的福建单位给他发补助,县民政部门也发补助。但他说不能两头都拿,硬是将民政部门发来的补助款退了回去。
村委会主任董明亮说,今年年初,惦记村里发展的李文祥老人又主动找到村干部,决定自己掏钱维修村里的一口灌溉井。
村民们说,在李文祥的脑子里,从来不做加法,只做减法。有好处时,他总是自己吃亏,让群众沾光,而在干事创业方面,总是千方百计地“沾光”。
典型引路
形成合力
在学习中,干部群众还认为,李文祥英雄典型的发现,是卢展工书记教给基层干部的一个工作方法,这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才能找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子。
范县县委书记赵茂辰称,学习李文祥,就要真正地将学习英雄事迹转化为鼓足干劲、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活得满足吗?活得无愧吗?活得有意义吗?”濮阳市规划局局长蔡惠军说,作为“三平精神”的杰出代表,李文祥对党忠诚、只求奉献不讲索取的品德值得每个党员干部学习,这种精神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股清流,直击灵魂,发人深思。
昨天下午,濮阳市委市政府党组集体学习了《英雄不老》长篇报道。市委书记段喜中要求,要切实把学习李文祥的活动与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结合起来,与庆祝建党90周年结合起来,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结合起来,变边缘为前沿,变落后为赶超,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濮阳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