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夏风凉暑气收。寺庄乡万亩花生田内绿波荡漾、蔚为壮观,“高油酸”“鲁花”“豫花”“海花”等各品种花生长势喜人,因沙质土壤与地膜滴管技术,花生秧苗受近期雨涝灾害影响较小,自8月底到11月将陆续迎来丰收。
寺庄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整合黄河故道、卫河沿岸花生产区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沙质土壤的自然优势,助推早春花生种植规模化、打造高油酸花生供应基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春,寺庄乡农户播种花生万余亩,优质花生品种种植率达68.3%。
早春花生目前已开始收获,在古念村夜市、森林公园拐角等地,部分农户在出售新出土的花生,花生个个颗粒饱满、色泽嫩粉、味道清甜,吸引顾客纷纷购买。“自家种的花生,从地里刨出来后,很多县城居民专门开车买来鲜食。”一名种植早春花生的农户说:“带壳3块多一斤,要不是这两天赶上下雨,我这一亩多地的花生很快就能卖完。”
寺庄乡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对种植散户引导入社、对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帮扶,在品种、种植技术等方面不断升级。今年,依托“三双”“绿康”等七个专业合作社,带动1240户农民入社种植2650亩花生,统一采购、管理、种植、收获、销售,构建起耕、种、收、售全程服务体系,发挥产业规模效应。
尤其是在种植新技术方面,全面推广地膜覆盖、塑料管滴灌等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旱时不用浇地,涝时不用排水,比人工更有效率、更节省,预计亩均增产10%以上。对于该项技术,张浮坵村种植大户段恩普介绍道:“前年,政府请了农业专家,到我承包的800亩花生田里现场指导。我花了10万元左右铺地膜、滴管,当时还嫌贵。这几天的大雨过后,看到别的地里花生因浸泡雨水,根烂叶黑,我的花生田却没受一点影响,现在亩产至少千斤以上,市场上也抢手,还没收割,购货商就以带壳每斤3.5元的价格全部收购。”
“下一步,我们将计划延伸花生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采取订单式销售模式,生产高油酸花生油、花生酱、花生饮料、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业,加速推进调产转型,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寺庄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宋占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