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刘素美(中)。
她弱小的身躯里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无论是非典时期火线入党,还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出征武汉;无论是在危重病区日夜坚守,还是组建临时党支部筑牢战“疫”堡垒,她做的每一次选择都那么坚决,面对危险时又那么从容。她叫刘素美,是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也是市援鄂医疗队党支部副书记。
“这些年的经历让我觉得,作为中国的医护人员是多么幸福和幸运,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我无所畏惧!”5月27日,刘素美坦然地说。
非典时火线入党 战新冠再次出征
“我是党员、是护士长,又有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新冠疫情暴发,人民危难之时,我必须上!”新冠疫情暴发时,作为一名非典时期火线入党的老党员,刘素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第一个向医院党委递交请战书,要求到重症监护病房工作。
2020年2月1日晚上11时许,刘素美接到了驰援武汉的紧急通知,立即着手收拾随身物品。当一切准备妥当后,她却睡意全无:“我清楚地知道,前往武汉意味着什么。那里是疫情重灾区,有无数感染者,能不能幸免于难?能不能全身而退?我不知道。”此行武汉,刘素美去意已决,却又思虑万千。她做了最坏的打算,整理好证件等重要物品,放在纸袋内,交给儿子保管。儿子不明白她的意图,信心满满地拍着胸脯说:“妈妈放心,我一定替你保管好!”
刘素美所在的队伍,是我省唯一一支危重症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后,她连夜进行感控培训,次日即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管一危重症病区。那里大部分病人呼吸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医护照料全部依赖护理人员。“我们每天不仅忙于治疗,给病人喂饭喂药、翻身叩背、大小便清理、心理问题等都需要去照顾,如果是病危病人,还要随时掌握各种监护设备的情况。”刘素美回忆道。
适应环境迎挑战 忘我工作成常态
初到武汉,刘素美克服了重重困难,不讲问题,只想解决办法,以最快速度熟知了医院的各项制度流程,迅速进入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刘素美所在的科室是普通病房临时改造的危重症病区,不到两天时间,57张病床很快住满。“病房紧张的时候,同时上15台呼吸机,上心电监护和高流量氧疗的病人接近60人。”短时间收治这么多病危、病重病人,对初到武汉的刘素美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病房不通风,不少病人因咳喘厉害无法戴口罩,而且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照顾,我们上班时几乎没离开过病房。”刘素美说,工作时间她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在高浓度病毒的环境中工作,内心也时常恐惧。但当看到病人困难无助的眼神,看着他们深受病痛的煎熬,只想着怎么给他们更多帮助、更多安慰,就忘记了自己也身处险境。
“我们有规定,两名护士必须同进同出病区,万一一人有不测,另一人能及时发现。”刘素美回忆,那些忙碌的日子里,汗水常常湿透了衣裳,能感觉到汗水顺着后背往下淌,种种担忧在忙碌中渐渐淡去,只感觉到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护目镜上的汗很碍事……她就这样和同事一天天坚守着,尽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期盼着更多病人出院,自己能平安回家。
坚守党员初心 牢记医者使命
冲锋在前是党员本色。我市援鄂医疗队9名党员在前线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刘素美作为医疗队党支部副书记,积极开展工作,鼓励青年加入党组织,先后有5名同志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患者遇到困难时,他们主动亮出党员身份,用党性纪律当作考验,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阐释着对党的忠诚与担当。
“在前线,我们以党支部活动凝心聚力,灵活开展三会一课、互帮互助、志愿服务、室内健身、队员庆生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刘素美介绍,党支部活动把来自3家医院的14名队员紧紧团结在了一起,形成了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他们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在工作中互相督促、相互鼓励,全心全意为解除病患疾苦而努力工作。
在前线工作即将就进入休整期前,刘素美主动召集队员征询意见,大家纷纷表示,疫情不除,坚决不退。于是,她带领队员率先向前线党委写下请战书,要求继续留在病区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刘素美的故事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真挚而朴素,温暖又美好。她不忘党员初心,牢记医者使命,以瘦弱的身躯为患者擎起一片蓝天,让党徽在抗疫一线熠熠生辉。 记者 王庆红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