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为贫困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
——记2020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王丙臣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0-11-04 08:06:17   

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这是范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丙臣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范县民政部门任职3年多来,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全部倾注到民政事业,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集中托养、居村联养、邻里照护、日间照料”特困群体兜底脱贫新路径,为当地贫困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天。

微信图片_20201104075833.jpg

王丙臣(左)在托养中心与重度肢体残疾人刘培申交谈。

履职——在其位谋其政

王丙臣是土生土长的范县人,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辗转5个乡镇,历经多个岗位,担任过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范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社会救助、扶贫济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17年3月,王丙臣被组织委派到范县民政局工作,担任该局党组书记、局长。他深知,干民政工作徒有为民服务思想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办事、办成事的本领。上任伊始,他就坚持学习、工作两不误,一边深钻细研书本、文件,加强对民政业务知识和民政政策法规的了解、认识和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民政工作的能力;一边深入基层,到民政对象家中走访,察民情、听民声,同时也摸清全县民政工作底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县民政部门一把手,他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忘抓全体干部的学习。一周3次的点名会,他带领机关全体同志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每月一次合开的股室长和民政所长例会,他让大家学习在先,分析解决问题在后。他还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任人唯贤,大刀阔斧推行机关用人制度改革,大胆启用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人到重要岗位任职,逐步打造了一支文化素质高、业务知识精、服务本领强的民政干部队伍。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他创新调研模式,以班子成员为组长、各股室长及股室成员为成员,按照乡镇数量组建了13个包乡工作组,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尽责——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丙臣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也吃过很多苦,加之25年的乡镇工作经历,让他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弱势群体的冷暖疾苦也有着感同身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和民政工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作为承担脱贫攻坚兜底保障重要部门的负责人,王丙臣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创新措施,使广大农村特困群体受益,成为王丙臣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他长期深入一线,在3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574个行政村。在调研中他发现,有的重度残疾特困供养户行动不便,独自在家根本无法生活;有的高龄贫困户因孩子外出打工,有时候一天就只能吃上一两顿饭;有的孤儿在家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天荒废度日……

“针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体,只靠发钱、发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因类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让面上的数字产生真正惠及群众的实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王丙臣决定要转变思路,在对贫困群众做好发款发物、满足“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如何提高贫困弱势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上,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想方设法“管好小的、养好老的、扶好残的、救好贫的”。

创新——为特困群体建新“家”

思路一变天地宽。王丙臣和他带领的民政队伍经过长期调研和摸索,结合范县本地实际,创新探索出了“集中托养、居村联养、邻里照护、日间照料”四种特困群体兜底脱贫新路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在家里一天三顿饭有时都吃不上,在这吃喝穿戴、看病洗澡都有人管。真得感谢党和政府,也要感谢你啊!”10月29日,在范县德润重度特困人员托养中心居住的贫困户刘继青一看见王丙臣,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刘继青是范县陈庄镇刘张枣坡村人,因病重度残疾,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中有3个孩子。在王丙臣的协调帮助下,刘继青的2个女儿在中学就读,儿子去了县儿童福利中心。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解决了,但刘继青夫妇无人照顾难以生活,又成为孩子们的“包袱”。经过王丙臣三番两次地做思想工作,刘继青夫妇最后搬进了托养中心。在这里,他们有单独的房间,并配有电视、空调、热水器,孩子们放假了,一家人就在这里团聚。

目前,该托养中心已入住46人,全部是无亲属照料照护的重度残疾特困供养人员。除此托养中心为重度肢体困难群众提供外,王丙臣还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了范县重度精神智障残疾人托养中心。两处托养中心不仅解决了“残无所养”的问题,还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等服务,让失能失智特困群体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王楼镇鲁庄村居村联养点,71岁的特困供养户鲁丙纪则过上了“离家不离村”的生活:“这里家具家电配备都很齐全,我们衣食无忧,感觉很幸福。”

针对部分困难群体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思想,王丙臣创新居村联养模式,整合利用社会救助、土地整合、危房改造等政策资源,指导各乡镇将分散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宅基地进行置换,利用村内集体土地,统筹资金,在村内集中建设住宅用房,并配备生活用品,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目前,该县已建成“离家不离村”供养点33个,入住困难群众161户。

“现在生活条件宽松多了,温饱也有了保障。”范县高码头镇葛口村村民葛保生照护患有智力残疾的大嫂和3个孩子十余年,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享受到邻里照护政策以后,他们家每月多领600元。再靠着种地、打工、公益岗位的收入,2019年,葛保生脱了贫。

“对于有近亲属抚养,没有居住危房的重度精神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人,我们认为邻里照护政策更加适合他们。”王丙臣说,邻里照护政策是范县民政局与县残疾人联合会创新实施的贫困残疾人照护服务新模式,他们将三类残疾人作为居家邻里照护对象,并对其家庭庭院、厕所等实施无障碍改造,配备必要的辅具和生活用品,为他们打造更加宜居环境。同时,县财政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补助标准按季度拨付到照护对象账户。

为解决困难老人因家人务工日间难以照料的难题,王丙臣还创新推行村级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中心配备娱乐、健身、洗护等设施和生活用品,为该村特困人员、独居老人等困难人员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等日间托养服务。

王丙臣的创新探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今年10月份,他荣获了2020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奖励是对我前期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鼓舞。下一步,我会根据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继续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让特殊困难群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谈及今后工作,王丙臣信心满怀地说。(记者 樊欣欣)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