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践行嘱托争出彩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一城活水入画来
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 ④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9-15 07:14:23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习近平

9月12日,秋阳灿烂、碧空高远,五彩龙都、叠翠流金。

漫步于市城区马颊河中路河岸,只见碧波荡漾、绿水粼粼。凭栏静观,河岸绿草茵茵、整洁美观,高大的柳树垂立两岸、迎风摇曳。隔路相望的马颊河体育公园内,不少市民正享受周末的闲暇,抖空竹、遛弯儿的中年人,掷飞机、玩皮球的孩童,下棋、聊天的老年人,勾勒出一幅和谐灵动的画面。

随后,驱车向北行驶至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岸边,滴翠的植被环抱着清澈如碧的湖水,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于水面,如诗如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生态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引水、活水、治水、护水、美水”组合拳,将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融入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领域,擘画了一幅“九河贯城、九湖映城、五泽(湿地)润城、多环成网”的城市生态水系宏伟蓝图。

春风秋雨,日月如梭。如今,无须泛舟江南水乡,走出家门就能饱览迷人水色、享受亲水生活。一个河湖相连、城水相依、灵韵秀美的北方水城、生态宜居之城正揭开神秘面纱,绽放出迷人风采。

1600129306(1).png

龙湖上热闹的龙舟赛。

外引内连打通“任督二脉”  让城市肌理动起来

水是城市之魂,是灵秀之源。

濮水之阳,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大小97条河流穿城而过。然而,濮阳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年来由于没有科学地规划、没有完善的城市生态水系,丰富的水资源从家门口白白流走。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框架拉大,濮水河、马颊河等成为城中河,河道建设标准低、设施老化,河道两侧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此外,市政设施不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雨污水管网不分等,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造成“城市邻水而立,市民背水而居”的局面。

缺水少水,已成为我市发展的重大短板。

活水美水,已成为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

穷则变,变则通。我市因时合势、精准发力,科学谋划了城市水系规划,按照“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思路,以现有城市河道为基础,通过提升、改造、延伸、新建,顺河扩水造景,同时以河为轴、顺藤结瓜,着力建设湖面和湿地,打造“九河贯城、九湖映城、五泽(湿地)润城”多环成网的城市生态水系。

一个干渴的城市终于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兴水活水路正全面开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设城市生态水系,水从哪里来是关键。对此,我市立足实际、高瞻远瞩,充分发挥濒临黄河的引水优势,大做“引水”文章。

2014年9月29日,引黄灌溉调节水库闸门缓缓开启,滚滚黄河水一路奔涌,在近5000亩的水库中掀起浪花滚滚。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不仅破解了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还抑制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区扩大,为我市建设城市生态水系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6年6月22日,市城区丹江水供用启动仪式在市第三水厂举行,年均1.19亿立方米的丹江水从总干渠迤逦而下,进入千家万户,我市从此告别了30多年饮用黄河水的历史。

2017年11月16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正式通水,黄河水经新开挖的南胡干渠入第三濮清南干渠一路向北,不仅为我市农业提供水利支撑,还在我市西部形成一条亮丽的水生态走廊,提高了城市供水能力。

正是这三大“援军”,奠定了“一城活水”的基础,我市才有了打造北方水城、生态宜居之城的底气。

然而,只有进一步打通城市内部水系,使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才能让水流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才能构筑起水网相连、水系相通、水脉相承的城市生态水系。对此,我市在“通”字上下真功、用实招,打通断头河沟、拓宽束水河道、优化水系布局,使得外部大连通、内部大循环的城市生态水系基本形成。

多元共治守护一泓碧水  让城市风貌秀起来

水活起来之后,还要让水清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马颊河、老马颊河、濮水河等承担着排涝除渍、纳污释污等功能的河流,却换上“黑脸”成了臭水沟,成为生态水系建设中的拦路虎。

去沉疴须用猛药。伴随着市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指挥部的成立,一场猛药去疴的治水去污行动全面展开:以“通、净、绿、亮”为目标的综合治理,对马颊河、老马颊河、濮水河城区段共38.9公里河道,实施截污治污、清淤疏浚、设施建设等修复河道生态功能。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通过3年的综合治理,拦路虎不见了,断头渠、淤塞河流动起来了,臭水沟变身清水河,河道治理基本实现了“通、净、绿、亮”的目标。

污染虽在河里,但根子却在岸上。为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我市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破解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协调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河湖长治久清。

如果说部门联动、铁腕治污是一剂猛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那么生态环境的维护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则需要机制的长久调理。伴随着《濮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出台,我市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国家四级河长制(省、市、县、乡)的基础上,我市增设了村级河长,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河流管理体系,使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力求打通治河“最后一公里”。

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上,我市出台了《濮阳市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该办法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按照“谁污染、谁赔偿,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对造成水体污染物超标的县区,实施生态补偿金缴扣制度,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形成长效机制。

“以前可臭了,到处都是蚊子苍蝇,都不愿意在这儿多待。回家我就得洗澡,要不身上都是味儿。”提起马颊河的变化,今年60多岁,在河边住了10多年的林家祥最有发言权,“现在不仅没味儿了,河水还清亮亮的,环境也变美了。没事的时候来河边散散步、钓钓鱼,心里别提多透亮了。”

治水,治出了秀水美景,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治出了百姓口碑,赢得了市民的衷心点赞;治出了发展后劲,为我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600129333(1).png

河湖相连、城水相依的濮上园生态园区。僧少琴摄

水城互动共筑人水和谐  让城市生活美起来

木质栈道蜿蜒置于水面,掩映在随风摇曳的荷叶之中;白色沙滩旁水鸟飞掠,与不远处的“龙桥”“凤桥”交相辉映;椰子树下,孩子堆起卡通式的沙堡……初秋,天气晴好,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周末打卡的网红地。

整治水环境,建设城市生态水系,最终都是为了惠及百姓。为此,我市通过依水造景、以水丽城,让水生态文明融入百姓生活,实现市民临水而居、亲水而娱的梦想,描绘出一幅秀水绕城城如画,一步一景景醉人的画卷。

我市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达到7处、面积近7000公顷,湿地保护率在50%以上。水波潋滟的湿地公园与一城百姓相偎相依,诉说着与水为邻、人水和谐的悠闲与静谧,见证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作为我市历史上市本级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在承担引黄调蓄和补给地下水任务的同时,也是我市城市生态水系景观构建的重要依托。水库在建设上采用一库两湖的形式,以生态景观为背景和纽带、以“源”文化为核心,点缀孔子文化、诗词文化、名人文化等;在文化的融入上讲究创意化、景观化、体验化,最终形成“水灵动、景相映、文化魂、产业立”的宜业宜游之地。同时,为进一步打造生态宜居的滨水环境,通过沙滩、栈道、亲水平台等设施建设,大手笔实施了水库岸线综合提升工程。

现在,在这个被市民亲切地称为“龙湖”的水库之滨,既有亲水玩水的亭台楼榭、风景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元素,成为我市的文化之湖、活力之湖、浪漫之湖。

如果说湖泊和湿地是点缀城市的珍珠,那么承担着防汛和生态景观任务的河道则是连接起颗颗珍珠的项链。近年来,我市在对城区河道“通、净”治理的基础上,按照“绿、亮”的标准进行绿化,植物配置以“花、红、柳、绿”为主题特色彰显河道景观特征;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景观小品之中,以现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形成亮丽风景线;配齐照明设施,完善景区亮化工程。昔日“脏、乱、差”的臭水沟变身成了美丽的景观河,实现了历史性反转。

辉煌的治水史册记录了我市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艰辛和精彩,水美人美事业美的“濮”字无疑是我市治水成果的最好诠释。

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将牢牢把握向好趋势与潜力优势,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把握水安全与水景观、治理改造与综合利用、理想愿景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让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再现锦绣、再树丰碑。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