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4省9市党报联合采访团一行,走进我省东北角、被称为“踢进山东的金刚腿”的台前县。
在台前县新城区以南约2公里,有个叫“将军渡”的渡口,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中心渡口旧址,现已开发为红色旅游景区。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以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河段上,强渡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其间,台前儿女全力支前,供应粮草,踊跃参军,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孙口渡口是刘邓大军司令部渡河之处,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将军渡”。
70年过去了。如今,这片红色土地传承的那种豪情,正以另一种方式,唤醒台前县决胜贫困的激情。
“‘将军渡’是台前的品牌和象征。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凝成的渡河精神,已成为台前继往开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台前县委负责人说。脱贫攻坚主号角吹响后,台前县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实的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全党抓扶贫,重点抓产业,关键抓精准,核心抓就业”的思路,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汇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台前县扶贫部门提供的一组数字显示:2016年年初以来,全县新建、改扩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124个、综合性产业扶贫基地18个、“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小区50个、标准化扶贫养殖小区24个,带动贫困群众802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台前实际、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原则,重点围绕‘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下功夫,启动和建成了一批市政、交通、环保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台前县政府负责人说。台前县原是山东省寿张县的一部分。1964年,国家为解决金堤河流域5市12县的排水问题,将今天的台前县与范县的行政区域合并划归河南省,并于1978年12月正式建县。台前县是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河南省“三山一滩”脱贫攻坚主战场。“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年年有洪涝,岁岁闹饥荒”,是台前建县初期的真实写照。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台前县坚持把弘扬渡河精神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变“等、靠、要”为“闯、改、创”,目前已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台前县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23个,培育壮大羽绒及服饰加工、汽车零部件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集群优势日趋显现,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以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为抓手,建设城乡道路500多公里,晋豫鲁铁路通道台前段、G342台前县城至范辉高速快速通道、S101台前县城至吴坝段升级改造等工程建成通车;县污水处理、供水供气、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基础配套设施建成投运;累计实施城建项目316个,县城区面积由6.5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同步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节点、道路建设为纽带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台前县脱贫攻坚工作是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我市统筹谋划部署,创新脱贫模式,实施“1+5产业扶贫”等重大工程,通过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实施单位联村、党员包户,推进村级班子建设、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实现单位联村、党员联户、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有16430名驻村第一书记、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对子,协调资金2亿多元,流转土地1万多亩,兴建文化设施2万多平方米。同时,选派1000名专家人才,组建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服务团,每月至少开展1次入村到户帮扶活动。农业技术辅导班、医疗义诊、就业推荐等多种多样的帮扶方式,不断给贫困村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2016年,我市共有4.1万人实现脱贫。(本报特派记者 贺德敬 王振阳 通讯员 王为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