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能源结构是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是适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变化趋势的战略选择。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闫洁磊、郑学文、张国爱等3位委员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市能源结构的对策建议”的提案,被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由市政协主席郑大文领衔督办。承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从我市能源、电力、天然气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作出针对性答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能源结构优化工作,充分听取委员意见,采纳其合理化建议。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印发《濮阳市2017年清洁能源替代实施方案》,明确实施集中供热、气化濮阳、新能源供暖等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力促进城乡居民用能方式转变。同时,加快推进供热供暖工程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工程,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
一、推动集中供热工程。龙丰2×60万千瓦热电机组项目主体基本建成,通往市城区的16.5公里管网基本铺设完毕,争取供暖季前实现并网发电,保障市城区13万户40万居民冬季用暖。
二、实施“气化濮阳”工程。“气化濮阳”被列为2017年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要求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12.35万户,88个乡、镇、办中的75个通管道天然气,天然气用户总数达到60.15万户。各县区正在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已达9.2万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4.5%。
三、开发中深层地热供暖。依托我市地热资源储量大、品质高、分布广的优势,积极与中石化新星公司合作,建成了清丰县人民路等6个地热供暖示范项目,供暖面积达175万平方米。清丰县越秀国际、南乐县文昌苑小区等10个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新增供暖能力200万平方米。
四、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加快推进濮润2×2.5万千瓦背压机组、协鑫蓝天2×4.5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宏业生化2×1.5万千瓦生物质热电等多个热源项目建设,满足全市产业集聚区用热需求;加快供热管网建设,确保10月底前实现全市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同时,对全市产业集聚区分散燃煤锅炉进行清洁能源替代,全市产业集聚区内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已拆改完毕,全部使用天然气。
五、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清丰县100MW风电场项目建成投运,年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华能濮阳县500MW风电场、南乐仓颉100MW风电场等4个风电项目将开工建设,总容量816MW,预计2018年上半年建成投运。届时,我市将形成百万千瓦级平原风电基地,年可节约标煤89万吨。全市已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7个,总容量265MW,包括1个100MW光伏扶贫电站和6个商业光伏电站。台前县、濮阳县、范县已建成并网光伏扶贫村级23MW小电站。
优化能源结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我市将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