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濮阳市开发区受理编号:D410000201806040065(*)
反映情况:濮阳市开发区中原路与兴濮路交叉口建业壹号城邦旁边,多家化工厂和农药厂经常夜间偷排,气味难闻。
调查核实情况:经查,举报内容部分属实。开发区管委会接到交办单后,迅速传达落实省、市中央环保督察协调保障工作组要求,由区环保局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专办组,立即对交办的问题展开调查处理。具体情况如下:濮阳市是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化工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共202家,涉及化工、炼油、能源、轻工、石化、医药等行业,主要分布在开发区、濮阳县、范县和工业园区等化工产业集聚区内,基本达到了园区化管理。
群众反映的气味难闻问题,应该是指化工厂排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及二氧化硫、氨和氯气等造成异味的问题,在个别地方、个别时间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化工行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因子复杂,在达标排放的情况下,排放因子在不利扩散条件的静稳天气下,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积累叠加反应,形成异味;二是个别化工企业存在管理不严、设备老旧、物料跑冒滴漏、超标排放等问题。尤其是距化工区较近居民,对这些异味反应强烈。
近年来,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及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要求,我市加大了对工业排放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的治理力度。针对无组织排放问题,我市全面推广泄漏监测与修复技术,加强管理,使企业最大限度减少排放量。对于超标排放,采取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出动环境监测车进行流动监测等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企业违法行为,使企业基本做到了达标排放,工业异味明显减轻。
一是切实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企业跑冒滴漏、偷排超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出重拳、用重典、零容忍。2017年,全市环境执法检查企业9000余家次,关停取缔违法企业785家,立案处罚362起,处罚金额1583.8万元,移交公安部门29起,追究刑事责任9人。其中,仅涉气立案处罚192起,罚款591.5万元。
二是着力解决开发区异味扰民的突出问题。开发区化工园区距主城区较近,群众反映异味扰民问题最为集中。对此,市政府决定从规划入手,逐步解决化工围城问题。2015年7月,《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濮政〔2015〕45号)指出:开发区化工项目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到2017年,化工企业完成改造升级,关停并转重污染企业,部分企业实现搬迁。在2015年的“环保风暴”中,关闭污染企业29家;2017年,搬迁了1家企业的生产线;2018年,计划再搬迁2家企业。同时,现有化工企业不断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治理投入力度。2016年年初以来,已累计投入7亿余元用于废气治理。
三是强力推进我市化工企业的达标减排工作。自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2016年,全市完成了32家化工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经第四方公司对企业验收,均做到达标排放。2017年,将治理范围由化工企业扩展到石化、涂装、包装印刷、汽修等行业,共计138家企业完成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同时,制订夏季错时生产方案,每日8:00-18:00停止生产,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处理及整改情况: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强力推进新型化工基地建设,打造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出台了《全市化工企业推行“红黄蓝绿”标识制度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我市化工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为高质量项目腾出更多环境容量。
一是大力推动各化工企业绿色发展。坚持环保节能优先原则,推动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对开发区工业企业和全市范围内不在化工区的化工企业,按照“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提升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进行“红、黄、蓝、绿”分类标识管理。
二是进一步加大能力建设力度,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监控能力建设。2019年3月底前,实现全市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在线监控全覆盖,初步构建监控体系,确保各企业排放情况得到有效监控。三是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及废气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超标排放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严格追责,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我市将以创建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控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监管,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下大力气逐步解决化工厂异味扰民问题。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