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杂技学员。
乔治清
乔治清(1866—1951),华龙区岳村镇东北庄人。
乔治清出身于杂技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与河北吴桥孙龙村孙福有的祖父、父亲世代交好。孩童时期,乔治清就与孙福有经常切磋技艺,后两人合建大马戏棚。乔治清相貌出众,聪明干练,加上为人厚道、善交际、鞭技好,与孙家班台柱子张素珍喜结连理。婚后,夫妻携手率乔家班回东北庄创业。俩人汲取两地杂技艺术精华,将武术、气功、体操、马术、魔术、驯兽等融为一体,创造出南北交融并富有东北庄乔家班特色的杂技节目。乔治清从演出形式、管理分配、音乐伴奏、马戏设备、幻术道具、剧场美化等方面,对乔家班进行整顿,并将撂地卖口收费改为设棚门票收费,使乔家班经营形式发生较大变化,一时名声大振。清廷诏其率班进宫献艺。乔家班演出软功造型、海剁、喷火、铡刀门、滑稽、魔术等节目,获慈禧太后赐授的万寿龙灯两盏和瓷壶一件。此后,乔治清率乔家班配合清政府外交,先后赴日本、印度、菲律宾等20余个国家演出。赴印度演出期间,收当地人哈青为徒,并带其回东北庄学艺3年,期满回国,一时传为佳话。赴日本演出时,曾遭当地浪人无理刁难。乔治清怒不可遏,上告官府。法庭上,他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迫使对方道歉,维护了国家尊严,大长了中国艺人志气。回国后,清王朝为乔家班举行欢迎仪式,赞其“有胆识有骨气”。
民国时期,乔家班人员增至上百人,大棚有20余苫,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乔治清率班先后到上海大世界、楼外楼、三十层天等大剧场和武汉、南京等地演出。随着乔家班名声日隆,濮阳一带慕名拜师学艺者与日俱增,东北庄成为当地杂技发展的重要源头。20世纪40年代,乔治清率班到山西巡演,与山西乔治庸结为忘年交,经常吃住在乔家大院。晚年,乔治清思乡心切,终回归故里。
随着年事渐高,乔治清不再外出,倾其积蓄置办土地100余亩,边管理农田,边收徒传艺。他教导爱徒和子女们“万贯家业可丢,老祖宗留下的杂技艺术不可丢,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为家乡增光,为国家增光”。1951年,乔治清与世长辞,享年85岁。临终前,他将引以为荣的乔家班易名为国光文艺武术团。
谷玉山
谷玉山(1912—1994),濮阳县清河头乡娄昌湖村人。
谷玉山早年丧父,家庭生活艰难。少小离家到东北庄学艺,拜乔家班杂技名家乔治清、乔福田为师。他每天练站桩、拿大顶、踢腿、下腰,不惧寒暑,风雨不误,总是早出晚归,从不间断。休息时练习压腿,身子伏在腿上小憩,睡觉时也总是用肚子顶着大石头或头枕砖头,头上撂砖头,或是腰部、脖子缠着钢丝,甚至睡钉板。他功底深厚,技艺娴熟,活路多且力气过人,赢得“金大力”美誉。谷玉山是乔家班的台柱子,擅长硬气功,最具代表性的技目有《开砖砸石》《油锤贯顶》《气断钢丝》《双风贯耳》等。艺满出师后,娶乔殿臣之女乔玉红为妻,组建马戏团,先后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演出,名声在外。他明大义、爱祖国,抗战期间,曾率团慰问西北军、八路军,为部队义演数月。新中国成立初期,谷玉山积极响应濮阳县政府号召,把马戏班交给国家。1958年改编组建濮阳县杂技团,谷玉山任副团长。他打造的《转盘》《女子造型》等10余个创新节目,广受观众欢迎。1982年,谷玉山退休,但仍心系杂技,为濮阳杂技事业的传承发展发挥余热。1994年12月21日,谷玉山去世,享年87岁。民众树碑立传,以示缅怀。
李全法
李全法(1914—1996),艺名“菜包”,华龙区岳村镇东北庄人。
李全法父母早逝,家境贫寒,6岁投师长葛马戏班班主翟万里(艺名“翟老幺”),走上学艺之路。十几岁就精通杂技,擅长走钢丝、上刀山、马术、硬气功等。尤以硬气功见长,《五千斤大力士》节目为其独创,成为李家班压轴节目。20世纪30年代,在禹州举行的中原国术比赛中,他力压群雄,获得大奖。1936年秋,所在团体到西安为东北军演出,因演节目出彩,受到官兵赞誉。张学良将军赠其一匹名为“黑旋风”的骏马,并为他起艺名“菜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翟班主在长葛成立抗日护卫团,参加抗日斗争。曾到湖北老河口一带为官兵慰问演出,并多次为当地百姓和官兵接骨疗伤。1950年底,他在陕西汉中组建和平国术团,自任团长。1953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回家乡接受整编,任濮阳县红旗杂技团一团团长。1957年,当选濮阳县人大代表。后任新乡地区杂技团业务团长、新乡杂技艺术学校校长、安阳地区杂技团业务团长、安阳杂技艺术学校校长等职。1996年4月26日,李全法因病去世,享年82岁。
高云峰
高云峰(1914—1993),艺名“火箭炮”,南乐县元村镇蔡庄村人。
高云峰幼年师承南乐杂技表演艺术家薛金标、傅朝等人,后成为南乐县西杂技艺术五大派系掌门人之一。15岁艺成,独树一帜,自立门户。后率高氏派系十几人到山东东阿求教于杂技名家张正振,继续深造,深得器重。他酷爱杂技艺术,尤精马术、上杆、火门地圈等,其表演的《撇清子》《闹蛋子》堪称旷世绝技。与张正振共同组建拥有50余人的大型马戏团。后与山东杂技世家孟广兴之侄女孟秀兰喜结伉俪,二人比翼双飞,在冀鲁豫杂技界名噪一时。1946年,功成思乡,与妻率徒众40余人回归故里,在家乡组建杂技团体,成为南乐第一代马戏团掌班。新中国成立后,高云峰把自己苦心经营的马戏团交给政府,更名为南乐县新胜马戏团,并出任团长。1959年,南乐县新胜马戏团与国胜马戏团,南乐县杂技艺术表演一队、二队合并,组建南乐县杂技团,高云峰任业务团长。1966年起,收徒传艺,专事杂技教育,用心血浇灌杂技之花。1993年12月,高云峰去世,享年79岁。
训练中的杂技学员。
许宝林
许宝林(1918—1996),清丰县固城乡朱潘生村人。
许宝林擅长走钢丝、跑马上杆、气功、蹬人、滑稽等节目。1941年,创办家庭杂技班。著名弟子有许爱存(侄女)、杨贵生、杨改云、肖国涛等。1946年,杂技班发展为拥有40余人的马戏团,在全国各地巡演,最远到蒙古演出。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过濮阳时,马戏团为官兵演出,后又为淮海战役官兵庆功慰问演出。1961年,许宝林的马戏团与肖金贵的金兴马戏团合并,更名清丰县马戏团。“文化大革命”期间,马戏团解散,演员下放工厂和农村。1976年恢复。马戏团演出足迹遍及上海、武汉、杭州、长春、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并多次为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际友人演出。其女许富花为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1996年,许宝林因病去世,享年78岁。
崔守堂
崔守堂(1924—1998),河南邓州市人。
崔守堂从小调皮,喜欢爬高上低,经常打扰村邻。后东北庄乔家班到邓州演出,其家人便把他送进乔家班学习杂技。班主乔治清收其为弟子,带他回东北庄学艺。根据崔守堂的性格和特长,乔治清让他练习轻功、魔术。几年后崔守堂学有所成,与师兄谷玉山成为乔家班台柱子。1936年出师后,崔守堂娶乔治清之女乔玉莲为妻,组建国胜马戏团,带团在河南、山西、陕西、湖北一带演出。1953年,国胜马戏团收编国有,更名为濮阳县红旗杂技三团,崔守堂任团长。1958年,与谷玉山的红旗杂技二团合并组建濮阳县杂技团,崔守堂任业务副团长。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解散的濮阳县杂技团恢复,他负责招收、教习学员。1984年退休后,仍关心杂技,多次到排练厅指导学员训练。1998年12月13日,崔守堂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李文贤
李文贤(1932—2011),范县辛庄镇陈庄村人。
1953年秋,李文贤到华龙区东北庄村乔家班学艺。1957年,与乔家班班主乔殿臣、王爱珍的三女儿乔金莲结为夫妻。1960年,夫妻两人加入中国铁路四局文工团,随团到济南、贵州等地演出。李文贤擅长大武术、魔术、硬气功、扛杆、老杆对手等节目。1968年初,李文贤、乔金莲在本村举办杂技培训班,东北庄乔家班杂技传入范县。先后培养出刘军、付纪忠、付新钦、付斯林、侯兆荣、张翠英等杂技精英。1969年春,杂技培训班易名为范县杂技团,先后到山东定陶、曹县和安徽亳州等地演出。1969年10月,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范县杂技团解散。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李文贤重操旧业,在本村继续举办杂技培训班,培养出李香玲、李俊香、吴青春、刘跃乾等新一代杂技人才,并远赴山西、陕西等地演出。2011年,李文贤因病去世,享年79岁。
刘梦轩
刘梦轩(1934—2018),艺名“小活猴”,南乐县元村镇王庄村人。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技艺术家协会理事。
自幼随舅父高云峰学艺,颖悟聪慧,天资过人,且又生性要强,不屈人下。始以“规中小翻”练起,严冬盛夏,经年不辍。8岁功夫有成,9岁登场亮相,能一口气连翻20余个跟头,13岁崭露头角,升任领班主演。其代表技目有20余个,尤以《马术》《高车踢碗》《车技》最为精湛。他套路多、技艺精,但从不自居。1959年,在观看北京杂技团表演的《双车过桌》特技后,暗自制订练技方案,利用业余时间苦练本领。皮肉擦破了,他毫不理会;筋骨摔伤了,他全然不顾。当他把《双车过桌》技目搬上舞台时,不仅博得观众的赞叹,同时也为同行们所震惊。1959年,他与队友吴桐、吴钦兄弟代表新乡地区参加河南省技巧表演赛,参赛节目《杂技武术技巧》获表演二等奖。2018年,刘梦轩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刘文成
刘文成(1938—2001),华龙区岳村镇东北庄人。
刘文成从小成为孤儿,被本村刘姓人家收养,8岁开始学习杂技。11岁起,随刘家班跑江湖卖艺。濮阳县政府收编民间杂技团后,成为濮阳县红旗杂技二团演员。1958年,为濮阳县杂技团演员。曾主演《跑马上杆》《钢丝》等节目,是团里主要演员之一。1970年,濮阳县杂技团恢复后,改任教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员。1976年后,任濮阳县杂技团副团长。曾带队到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演出。1983年后,退居二线,仍培养学员。1991年,因病休息,告别杂技。1998年,从濮阳杂技艺术学校退休。他性格耿直,豁达大度,与病魔作顽强斗争。2009年,他被河南省文联授予“从艺六十年老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称号。其长子、长女、四女都从事杂技。2001年6月28日,刘文成因病去世,享年63岁。
宗学成
宗学成(1947—2015),华龙区濮东办宗昌湖村人。
宗学成出身杂技世家,从小跟从父母练习基本功。6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基本掌握气功、硬功、魔术等技巧。擅长顶技、杂耍、魔术等。最拿手节目有《三仙归洞》《喷火》《顶杆》《钓鱼》《九连环》等。因表演《三仙归洞》节目出神入化,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人称其为“鬼手”。19岁开始收徒,培养弟子220余名。1984年,受邀到清丰县带班演出。1988年回乡后,创办宗氏杂技团、宗氏杂技学校。2000年以来,多次到东北庄为来濮调研工作的领导表演节目。其表演的节目先后在央视、河南卫视、凤凰卫视以及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家电视台播出。2015年6月5日,宗学成受邀在河南修武县七贤民俗村表演期间发生意外不幸去世,享年68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