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龙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一角。
1983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为5.3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13%,轻重工业比例为17.8∶83.2。
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05.96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0.6∶49.4。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25.94亿元,实现利润228.25亿元。
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企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为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发展工业的脚步不曾停歇
工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濮阳历届市委、市政府均对发展工业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对工业发展战略部署进行调整。
1975年,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气流,中原油田诞生。1983年9月,为支援中原油田勘探开发,国务院批准成立濮阳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濮阳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市。
20世纪80年代,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双增双节”运动,持续推进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租赁经营,改革流通和金融体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再加上其他原因,我市工业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工业兴市”为指导思想,以石化产业为主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001年以后,我市坚持实施“以工立市、以工富市、以工强市”发展战略,把工业放在突出位置发展,着力打造三大产业基地、培育八大支柱产业、壮大十大企业集团、建设八个工业区,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开始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2010年,面对供应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支撑作用不强、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不足、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八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现有企业改造提升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途径,加大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力度,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进入了转型发展新时期。经过不断调整,我市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1.4∶54.6∶24.0变为2017年的10.4∶54.5∶35.1,全市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以石化产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羽绒制品、林纸林板等产业为支柱,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具有较强特色优势的工业体系。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32家,完成增加值805.96亿元。
技术创新助力工业加快发展
9月6日至8日,第五届中原(濮阳)油气技术装备展览会举行。会上,来自德国、阿根廷、智利等11个国家的客商被“濮阳制造”吸引,现场签订贸易订单128个,总金额10.5亿元。
濮阳装备制造之所以能吸引世界的目光,是因为我市油气装备具有专、精、特的优势。目前,我市共有油气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28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企业10家、省级研发中心16家,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装备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我市各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市委书记宋殿宇表示:“我们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濮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创新引领、智能改造、绿色发展推动全市制造业提质增效。”
通过不断创新,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赢得生存空间,这是企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我市制造业的“武功秘籍”。一直以来,我市紧跟市场发展大潮,坚持补短板、创优势、抓载体、升水平,全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6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8家,拥有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3个。中原特车等7家企业荣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巨烽生物等11家企业、惠成电子等20家企业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以来,全市共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98个,完成投资473.54亿元。截至目前,中原油田等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龙丰实业等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豫粮集团等20家企业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濮耐股份等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中原大化等1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车间,它们为全市工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新型化工基地引领濮阳产业发展
濮阳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形成了体系完备、门类齐全的化工产业体系。目前,我市拥有中原油田、中原石化、中原大化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247家。2017年,全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占全省化工产业的1/5。化工已成为濮阳产业的脊梁。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动濮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2016年,市委、市政府站位全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引领,规划建设65.1平方公里的濮阳新型化工基地,着力打造濮阳新的经济增长极。
11月16日,《濮阳新型化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这标志着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建设有了纲领性指导文件,为我市打造中原城市群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规划,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将以炼化一体化为基础,以乙烯、丙烯、碳四、苯、对二甲苯等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等三大集群,着力构建“一基五链三集群”发展格局。到2030年,濮阳新型化工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将达3500亿元,全面实现由传统石化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35年,濮阳新型化工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将达5000亿元,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产业集聚、体系完整、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按照绘就的蓝图,我市将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等优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引导全市石化产业逐步向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引领全市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智能制造,强化管理提升,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发展,确保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河南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濮阳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段利梅 高崟人 通讯员 段延兵 李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