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归整,单单衣服我就整理了一个星期。望着满满三衣橱的衣物,感慨油然。想想小时候,我们家只有一扇衣橱,就能装下一家四口人的衣服。”正在着手搬新家的市民孟女士说。她告诉记者,其实,她还是购买欲不强的人,一季有个三五套衣服换洗也就够了,不像有人衣服多得一个星期每天穿都不重样。可是架不住现在衣服功能花样繁多,从上班时穿的职业装到休闲时穿的休闲装、运动衣,从居家时穿的家居服到睡觉时穿的睡衣,外加一年四季的排列组合,一家三口,就产生了眼前三大衣橱的衣服。
不得不说,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衣着色彩从单调、朴素到鲜艳亮丽、应有尽有,服装样式从简洁的解放装、中山装到注重设计裁剪的时装,着装态度由保暖耐用到强调个性、追逐时尚……改革开放40年,人们衣着的风格和选择也经历了从禁锢到开放的过程。
40年前买衣服要凭布票
现在谈起衣服,很多人会想起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幕:身材姣好的女性面对衣柜中琳琅满目的衣服和饰品,小嘴一噘,娇嗔道:“今天穿哪件好呢?”然而,在40年前,能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望。
三四十年前,家家奉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原则,人们衣着追求保暖、实用,很少有人能去追逐时尚,一些前卫的衣着曾被视为洪水猛兽。“以前的东西都是凭票买,是限制供应的,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有时你就算有钱也没有办法买到一些商品。”市民陈先生回忆说,“那时的衣服别说分什么功能了,能有新衣穿就不错了。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每人每年只供应12尺布票,也就是只能买12尺的布,只够成年人做一套衣服。小孩子多的家庭,能省些布票出来,去黑市卖点钱再买点油盐。我们家有三个小孩,每年可以省出一些布票来,省了几年,正好上学买书用。”陈先生说。
在市民张阿姨的家里,挂着一张被放大了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20岁出头的张阿姨剪着利落的齐耳短发,微卷的刘海映衬着甜美的微笑,上身是一件浅杏色的西装外套,阔腿喇叭裤显得下身修长。今年60岁的张阿姨经常饶有兴致地看着这张近40年的老照片,她笑着说:“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也是很时髦的啊,你看这张,这是在上海,我穿着蓝色喇叭裤,搭配白色圆头皮鞋,那时这在上海可是很流行的。”回想以前购买衣服的方式和喜欢的款式,张阿姨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布票”和“的确良”。
据张阿姨介绍,70年代中后期,一种名为的确良的化纤类纺织品开始走俏,特别是的确良可以印染出鲜亮的色彩,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来说是令人向往的单品。“那时候的确良很贵,有一件衣服就十分难得了,走在街上回头率绝对很高”。不过,在张阿姨的记忆里,穿的确良其实并不如穿棉制品舒服,尤其是夏天,的确良不仅透气性差闷得慌,而且不吸汗,时常粘在身上。另外,那时成衣很少,大家都是买了布找裁缝师傅做,当场量体裁衣。
20年前外贸旧衣服流行一时
市民王女士回忆说,大概是1983年吧,使用了几十年的布票被取消,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曾经价格高昂却不实用的的确良也逐渐被人淡忘。
“那时的人们基本都买成衣了,成衣选择余地大,式样也比当地裁缝做得好看,一到放假就跑去城里逛商场是最惬意的事情了。”王女士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农村出现了“万元户”,人们收入都有所提高,买得起成衣。再到20世纪90年代,崇洋媚外之风吹到小县城,掀起一股卖旧衣服的风气。据说,那些琳琅满目的旧衣服是从港台、日本走私来的,充斥地摊市场。衣服式样独特、价格便宜,很受欢迎。但那毕竟是人家穿过的衣服,买回来又洗又晒,有条件的还用消毒水消毒了才敢穿。“我当年也淘了不少俗称外贸的衣服,买回来就拿84消毒液去泡,84在消毒的同时也脱色,有时衣服褪色了,都没法穿出去见人。”王女士说。
到了21世纪,各类型的大小商场风靡一时,商场可以说是年轻人周末邀约的必选之地,商场里各色服装店的装修更为考究,尤其是受到韩国流行文化的影响,不少服装店都会打出“韩流服饰”的宣传语。在王女士一张旧照片中,王女士穿着浅色的格子衬衫,搭配深棕色夏季草帽,其他女孩儿或穿着舒适的白色有领T恤,或是吊带上衣配红色阔腿裤,还有的选择红色上衣配黑色小短裙,或是一件修身的印花改良版旗袍,时髦得很。
其实,当时大多数服装还是通过百货商店售卖,衣服和袜子都摆放在玻璃柜台里,或者摆在柜台后面的架子上,消费者不能直接去触摸衣服的质感,需要请售货员拿过来才能挑选。
提起过往的经历,王女士十分感慨,追求美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能力。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带着最潮的蛤蟆镜却不知道要把标签去掉,人们争相选择喇叭裤却不顾自己的身高体型,穿上了最新款的高跟鞋身上的裤子却肥大依旧……现在,人们不仅敢爱美,也懂得了更多美的知识,逐渐学会了根据身材、场合选择适合的服装。
如今买衣服手指一点送货上门
现如今,服装店铺林立,布料品种不计其数。各种商铺、网店,各型服装、布料品种琳琅满目,由你挑选。时装制成旧貌,留有烂孔穿着还成了新颖。城乡市场活跃,价廉物美。路边卖鞋的在喊“快点,快点,来挑,来选”,那边卖衣的在吆喝“走过,路过,好机会不要错过”;这边商店的广告是“搬迁大处理”,那边店里又摆出“换季大减价”……货物丰富,应有尽有。
随着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的兴起,服装市场成几何倍数增加,如今只有你想不到的衣服,没有买不到的服饰。坐在家里鼠标一点,衣服就买下了。自控力差的人,迷醉于网上商城,毫无节制地购买,半年就得淘汰一次旧衣服,否则“橱满为患”。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美的标准也在变化。以服装为例,美的标准具象化为材质运用、剪裁方式、款型效果、色彩搭配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购买服装,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材质好坏、耐用与否。有了闲钱、生活富足时,便在服装款式、色彩等方面有了更多关注和讲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想穿得舒服、穿得体面。现在,绝版服饰、奢侈品牌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于个性和美的追求。
从最初的国营商店,到后来的商场、超市,再到现在的连锁专卖店,逛街买衣服已不再是单纯地购物,已变为一种休闲方式。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购衣方式又逐渐从实体店转移到了网络。“现在我和同龄人买衣服基本都是通过手机电商,因为与实体购物相比,网络电商更快捷。虽然也经常光顾各类大商场,但那已经不再是购物,而是一种消遣,顺便试试看新款合不合身。”张女士告诉记者。
从“凭票购买”到“手指一点送货上门”,40年来,人们的购衣方式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标志着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记者 吴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