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村镇瓦岗村是华龙区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土地贫瘠,村民收入低,是华龙区有名的贫困村,2015年才正式脱贫。然而,这个村庄2016年开始进行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就像一声春雷,惊醒了这片沉寂的土地。
如今,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要素流动”的思路,村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村民人人当股东、年年有分红,全村246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走上了发展集体经济致富的道路,成为依靠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榜样。
“全村耕地面积2460亩,人口2081人,人均耕地1亩多点,大部分人外出务工。”近日,瓦岗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董事长翟耀强说。作为曾经的贫困村,以前的瓦岗村土地贫瘠,一直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村里经济一穷二白,村里的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许多耕地闲置撂荒。
当时,村民改善耕地条件、扩大耕地规模、改变生活面貌的愿望很强烈。
2010年6月,翟耀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主持召开党员大会,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经过多次考察,2012年,村里35名党员筹措资金150万元,流转土地面积300亩,建起了瓦岗芦笋种植园区,芦笋产量大,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园区还建起了加工车间、储藏冷库,形成产业链条,每年盈利50余万元。
2016年,华龙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从2016年7月15日开始,瓦岗村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2017年1月9日召开了首届股东代表大会,这一天,瓦岗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瓦岗村在产改前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和资金,仅有一些公益设施。”翟耀强说。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立了要干什么?没有资产和资金如何发展集体经济?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
“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我们提出了流转全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翟耀强告诉笔者。
在充分征求全体村民同意的情况下,村民把各自承包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每股集资200元,合作社3天筹措资金40余万元。
35名党员经营的瓦岗芦笋种植园区经过评估折算,全部移交给了合作社经营。这几天,合作社正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做强芦笋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制作芦笋茶、芦笋颗粒、芦笋饮料等。
虽然已是初冬,但是瓦岗村新规划的黄花菜基地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村民们正忙着种植黄花菜。基地负责人王海森告诉笔者:“这是今年合作社新发展的100亩黄花菜基地。黄花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栽种可收获10年,并且一年比一年枝多花繁。这个基地一年收入30余万元没问题。”
300亩芦笋、100亩黄花菜、100亩设施芦笋、1400亩绿化苗木、500亩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如今,瓦岗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呈现出勃勃生机。
现在,村民人人是股民,人人按股分红,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发展生产、改变生活、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农民由村民转变为股民和产业工人双重身份,不仅有股份分红的收入,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增加工资性收入。村民翟登榜高兴地说:“我们家有6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每年光租金就有5000余元,平时在合作社干活,每人每年能收入1万余元。”
瓦岗村探索形成了土地入股集体经营的改革模式,是党委、政府顶层设计、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的一次重大尝试和实践,是华龙区农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立起了新标杆。
一声春雷响,改革迎富强。产权制度改革的春风,为瓦岗村群众找到了一条集体经济的致富大道,一幅绿色家园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合作社正在筹划建设瓦岗食用醋厂、小磨香油厂、纯净水厂……预计5年内合作社分红在100万元以上。”翟耀强满怀信心地筹划着瓦岗村的未来。(宗永刚 赵亚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