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做生意、外出打工。为了方便联系生意客户,1992年,南乐县西邵乡付苑村的苗大哥在家里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部电话,他成了乡里乡亲的“捎信大哥”。
为了安装这部电话,苗大哥可没少费事费钱。当时,村里还没有固定电话,从乡里接通信电缆是项不小的工程,仅费用就得上万元。而在当时,村委会主任每月的工资才60元。为了节约成本,苗大哥联合村里的其他两户村民,共同接通了乡里到村里的通信电缆。电话安装好了,渐渐地,苗大哥的“生意”也开始好了。
苗大哥家的电话每天都会响,少的时候每天能接两三个,多的时候能接十来个。打电话来的,并不是苗大哥预计的生意客户,而是附近外出打工的乡亲。乡亲们打电话的主题基本只有一个——“苗大哥,给俺家捎个信儿吧”。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晴天还是下雨,只要电话响起,苗大哥都会接起来,义务给乡亲们捎信。“给俺爹娘说,俺在外地挺好的”“告诉俺媳妇,千万别惦记俺”……类似的话,苗大哥不知道给乡亲们传递了多少次,一直毫无怨言,也丝毫不图回报。
“有时候也会遇到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10月29日,提起往事,苗大哥回忆说,“有一次,已经接近凌晨了,电话响了起来。接通后,发现是村里前街一个外出打工的妹妹打来的。她说:‘大哥,你让俺娘来接个电话吧。’”因为已是半夜时分,而且外面下着雨,苗大哥就问对方是不是急事,看能否次日再说。但是,对方表示:“是急事,苗大哥,去叫一趟俺娘吧!”听对方这么说,苗大哥不敢耽搁,披上雨衣,踩着泥水,叫来了她娘。“结果,她跟她娘说,别把她的一副扑克扔了。”苗大哥哭笑不得,“她娘也很生气,说‘这么点儿小事儿,你让你大哥冒着雨跑一趟,太不懂事了!’”
就这样,有大事有小事,有温馨的有心酸的,苗大哥不知道替大家捎了多少口信,“捎信大哥”的名字也被乡亲们叫得越来越响亮。
后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家里安装电话的越来越多,苗大哥家的电话响起的次数也愈来愈少,“捎信大哥”的“生意”也越来越差。再后来,手机开始普及,让苗大哥捎信的人不再有了。对他们来说,苗大哥家的固定电话算是“下岗”了,而“捎信大哥”的名字也不再有人叫了。(记者 苗焕玲)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