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4月18日上午9时,笔者接到盼望已久的电话:“你是杨兆瑞吗?我是郑治源哪……”
郑治源何许人?按战友张振华的说法:“老郑是脑瓜掖在裤带上打出来的干部……他当连长,我从士兵、班长、排长、连长成为营长,他当我的副手,一路提携我、支持我,想的都是强军,得过我一块钱好处吗?!”
是啊,从16岁到22岁,笔者曾在老连长的队伍里干了整整6年,受过不知多少次“训斥”。时隔46年仍记忆犹新的是,在山西大同的一条山沟驻地,作为新兵刚下连队次日4时许,老连长那急促的哨声及“紧急集合”的口令,把我从梦中惊醒……伴着老连长那急速奔跑的脚步,16岁的我实难适应他带兵的节奏,跑了不到10公里,身后的背包散了,只能两手抱着“五六”式冲锋枪和搭在肩上的被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落在队伍最后边……
大约一小时许,百余名登上山顶的战友们看着我这位如《南征北战》中败兵般狼狈像禁不住发笑。他先是怒吼:“笑什么?这队伍能打胜仗!”而后以父亲教训孩子的口气呵斥:“小兆瑞,你这个怂兵!作风这么稀拉,离会打仗远着哩……”
于深谈中得知:1965年入伍的郑治源,河北枣强县人,1967年作为“独一团高炮连”士兵参与抗美援越,曾和战友一起取得“9战8捷”战绩,有幸归国后提为排长……1983年以高炮营副营长身份转业到县物资局。话语间心中不禁产生共鸣:老连长为党、为国、为强军、为社会奉献那么多,咱若找到他、看看他,那该有多好……
颇费周折,幸亏河北枣强民政局军转办一位不知姓名青年人的热情相助,让我和战友得以遂愿。
“五一”,带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普洱”茶,便和战友乘车直奔枣强而去。
一见远处老连长那低矮微胖依旧健步如飞充满军人气质的身影,二人不禁同发惊喜:就是他!那一刻心中充满幸福感……
席间,战友们以他当年苦练精兵致力强军的戎马功劳为由向他敬酒时,年愈7旬的老郑不禁感慨,当今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治军战略多好啊,一支“三八大盖”吓跑一村百姓的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真有战争,摊上谁是谁,都不愿、不敢、不会打仗,咱中国不就完了吗?!
在对老连长肃然起敬的同时,笔者不禁忆起一桩往事:1970年春,部队进行“路线教育”,他的前任,1956年入伍的老连长吴连瑞,带领连队艰苦奋战、连续多年荣获“四好”连队并受到北京军区表彰。却被扣上一顶“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典型帽子受到“批判”,不谙世事的笔者亦违心地“踊跃发言”,惟独身任连长、党支部副书记的老郑一言不发,甚至上级当众追问要他表态时,他竟敢以我只会带兵、不懂路线来搪塞。
思绪如翅膀奋飞着,心中又现记忆忧心的另一幕:1971年3月,连队奉命在大同郊外一处空地种稲,来到工地,笔者不由地倒吸一口冷气:天哪,刚浇过的地上铺着薄冰,身着棉衣的士兵们连双胶鞋都没有,这稲咋种?战友们尚在徘徊中,只见老连长裤腿一卷,鞋袜一扔,直接踩着冰渣干起来。当笔者及战友一起随其踩上冰渣那一刻,一股钻心的冰凉让你咬牙心颤……没三天,笔者及上百战友小腿上满是冒血的“蚂蚱口子”……
此间,他还告知,听探望他的张新泽、高红群、王东来讲,吴连瑞老连长现在北京平谷区,已80岁,身体尚可,动情地邀战友们适时结伴探望,并称再不去可能都见不到吴老了……
座者皆欣然应诺。
惜别,老连长饱含泪水送了一程又一程,以致笔者上车后不敢回望,只能透过车窗向老人招手……
在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的当今,笔者以为不应也不该忘记这些当年献身国防挥洒血汗的人们……
于是笔者连夜写下这个标题。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