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多维度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12 09:25:4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创新发展”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全社会扎扎实实的行动。“创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最终表现为国家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建的结果。一般来说,国家创新系统是由教育体系、物质支撑体系、成熟的创新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建设的完善程度及其协调共建的质量,直接决定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决定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大小。因此,需要从这些要素入手,致力于构建结构稳定、过程连续、功能强大的国家创新系统,形成强大的国家创新能力。

多维度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1.关注国家创新能力的源泉,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国家创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源泉。创新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教育。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正相关,从2017年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国家创新指数前15名的国家都有高校位于世界大学前100位之列。可见,创新的关键在于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高等教育,而且要重视基础教育;不仅要重视学校期间教育,而且要重视社会终身教育;不仅要重视创新知识和能力教育,而且要重视创新实践教育,为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构建个性化、差异化、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

一是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但这些优势和地位与基础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密不可分。基础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激发创新。无数事实证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是必经过程。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实际工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改变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维度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二是重视在校教育和社会终身教育的结合。随着知识革命的不断演进和更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现实,一方面要求学校期间的学习不仅要学好必要的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另一方面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要求。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打破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阶段的界限,使学习过程贯穿一生。

三是重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的结合。新知识、新思想、新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核心,这就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有关创新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质量。创新知识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创新实践教育应尽量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在校外建立起实践基地,为创新人才提供实践教育的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为学生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将得到优化和提升。

2.加强国家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建设,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强大物质支撑体系

财政支持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科研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强,反映了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强大支撑作用,但与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在其引导下形成与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相匹配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支撑体系,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