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妙笔绘就新画卷
——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纪实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21 10:42:32   

8月的龙都大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流光溢彩,一片片绿地生机勃勃,一派蒸蒸日上的城镇建设新气象,让人感受到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脉动”。

2013年我市城镇化率为36.72%,到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42.04%。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城市更加和谐宜居……一个个目标有序实现,美丽的新画卷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城市环境美起来

当人们徜徉在我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花砖铺地、绿树成阴的街心公园,还有一排排漂亮舒适的休闲椅与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听到的是孩子的欢笑声,看到的是老人的笑脸。夜晚,城区街道灯火通明,广场上儿童打闹嬉戏,休闲的人们三三两两漫步其中。

在城市硬件建设方面,我市正在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城中村和建成区片区改造,加大中心城区道路、供水、供暖、供电、污水排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产城互动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将服务业“两区”作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创新机制,优化布局,搞好服务,强力推动服务业“两区”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455.3亿元。7个服务业“两区”完成投资88.7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9%。新建园区道路7.84公里,供水、供电、供气管网22.8公里。城镇基础设施在建项目117个,竣工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62.2亿元。

在城市软件建设方面,我市坚持精细化、人性化、常态化、智慧化,高标准建成了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现代化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为市民打造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提升,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自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城市环境好了,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我感觉非常幸福。”在濮水公园散步的市民王丽说。

群众“上楼”更便捷

8月10日一大早,在市城区桃源小区居住的刘德林开着私家车去上班,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刘德林在我市一家医院上班,前些年因为没有房子,要么住医院的宿舍,要么租房子住。“去年我在市里贷款买了一套130余平方米的房子,宽敞得很,还有政府补贴。位置靠近市六中,以后孩子上学也不愁了。”刘德林说。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家搬到了城里,过上了和市民一样的生活。

今年上半年,我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房地产去库存,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6亿元,同比增长23.9%;新开工面积80.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4%。继续支持农民进城购房,认真落实农民进城购房补贴政策,降低购房成本,农民进城购买新建商品住房107.57万平方米,占总商品住房成交面积的58.77%。发放“农民安家贷”2877笔8.3亿元。

同时,我市加快推进苏北小区2307套和南苑小区1236套公租房建设进度。目前,苏北小区累计完成投资2.34亿元,其中12栋楼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2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1栋进行基础施工。南苑小区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6栋完成10层的2次结构。起草了关于调整市城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和标准的意见,放宽住房保障条件,对新增126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补贴金额8.42万元。

加强棚户区改造,让更多的棚户区群众住上好房子,也是我市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抢抓机遇,自加压力,以超常的机制、超常的措施、超常的力度,凝聚了强大势能,棚户区改造工作形成了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尤其是去年年初以来,我市紧盯2016年任务完成,提前开展2017年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项目进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探索出了切实管用的经验,有力促进了安置房建设、货币化安置、资金筹措等各项工作,开创了濮阳棚户区改造工作新局面。

据统计,全市共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274个,现已启动了126个城中村的改造项目。2017年纳入省棚户区改造计划项目50个、4.34万套。截至6月底,已开工项目50个、4.06万套,项目开工率100%,套数开工率为93.57%,进度居全省18个省辖市第6位。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顺利有序推进,改善了民生,优化了群众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了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建设。

重视教育“上好学”

“我跟孩子的爸爸都在市里打工,为了孩子上学专门在市里买了房子。多亏了市里的好政策,孩子很快入学了,我们也能安心工作了。”学生家长张晓鸣高兴地说。

像这样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2015年以来市城区中小学校(含高中)共计招收3.1万余人,比2014年扩招1.7万余人。3万名学生入学,直接带动近10万名外来人员进城务工,有效拉动了学校周边房产、各类投资和消费,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发展。2016年,已购房、发放“学位券”的5200户,租房上学的7207户,带动了整个市城区的经济繁荣,进而全方位拉动了城镇化发展。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我市以教育拉动城镇化建设有着充足的底气和良好的基础。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几年来,采取政府奖补、资金打捆使用等方式,投入资金近17亿元,将870所农村成建制中小学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一举改变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省滞后的状况。2012年年初以来,市政府积极压缩市直机关办公经费,缓办其他建设项目,集中财力办教育,多方筹措资金13.84亿元,拆除危旧校舍13.4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49.52万平方米,涉及项目学校42所,新增学位约4.5万个。将建市之初的砖混建筑全部拆除,市一中、市二中、市一实小、市二实小等一大批优质学校扩容增量,对市七中、市十中等薄弱学校“强筋壮骨”。目前,市属学校已全部改造一新,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同时,我市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率先规划了教育园区,市一高、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市杂技艺术学校等5所学校先期迁建。如今,总投资7.5亿元、总占地687亩的市一高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成为坐落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如何把教育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民生,为全市经济社会服务?

我市切实加快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步伐,新建市六中小学部、市五中小学部和市十中初中部等学校。还印发《濮阳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全省率先实施“学位券”制度。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手续,出台宽松规定:“两证”入学,即只需提供户口本和居住证明(房产证或租房合同),就可实现免费就近入学,确保农民工子女应入尽入。今年上半年,市城区(不含县城)参加网上报名的适龄学生近3万人,其中务工人员子女1.5万余人;新建改扩建城镇中小学共计19所,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更多学位;放宽转学条件,办理农村学生转到城区学校就读6230人。

“教育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程,以教育拉动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攻克教育改革难点,以昂扬的斗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谈及下一步打算,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信心百倍。干好工作“过得好”

王红花是濮阳县庆祖镇的一名农民。原来,她一直在外地打工,无暇照顾老人、孩子。3年前,她参加培训掌握了一些家政技能后,就一直在市城区干家政工作,月收入3000余元。

“进得来,落得下”,还要“过得好”。就业是进城农民在城市生存的根本。为了让进城农民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市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聚群的发展,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率、功能高复合、就业高容量的服务业集群。同时,运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创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有效手段,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鼓励进城农民自主创业,并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我市人力资源、教育、民政、农业、扶贫和残联等部门“六路并进”,使进城农民工至少进行一次免费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惠及群众5.1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8万人次。

“去年我给儿子在县城买了套房子,家里也没什么大事了。我干家政活儿也不累,感觉生活天天过得跟喝了蜜一样甜。”提起现在的生活,王红花非常满足。

落户无后顾之忧

为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我市积极推进城镇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落户限制。

2017年1月18日,《河南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豫公通〔2016〕265号)下发后,为积极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市公安局研究出台了《濮阳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通知》(濮公通〔2017〕6号),以方便农民进城。按照规定,我市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农村升学学生、参军进入城镇和留学归国人员等6类人群的落户限制,本人自愿申请将户口迁往城镇,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以实行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相关群众经公安派出所核准,可以以乡(镇、街道)或者社区、村(居)委会为单位设立社区集体户口。对经批准落户的人员,在当地没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没有亲属投靠、就业单位无集体户口(含就业地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的,可以在就业所在地派出所社区集体户登记户口。今年年初以来,进城落户人员共1.15万余人,其中迁入市城区人员3930人。

通过农村产权改革,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让进城农民“走”得放心、“进”得安心,是我市又一项落到实处的民生工程。

对于我市出台的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开发区皇甫办后皇甫村村干部冯春城看在眼里、喜上心头。冯春城说:“过去,我们找到致富门路需要贷款,只能想办法找在机关工作的亲戚朋友进行担保。今后,我们的承包地、宅基地将拥有抵押权能,土地金贵了,致富的路子自然就宽了。”相对于冯春城看中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贷款便利,已在市城区买房的台前县打渔陈镇农民丁伟看中的则是承包地、宅基地的确权证。由于担心把户口转到市城区后,村集体将收回自家的承包地,丁伟的户口一直在老家,这使得他和家人虽然住在市城区,却享受不到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随着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丁伟心中的疑虑一扫而光。在和家人商议后,丁伟把户口从老家迁到了市城区。

今年上半年,全市确权到户面积404.8万亩,占应确权到户面积的97.8%;完善合同户数72.6万户,占应完善合同户数的95.2%;颁发证书70.1万本,占应确权户数的91.9%,已如期完成确权颁证任务。全市完成宅基地调查99.6873万宗、完成率100%,政府确认78.6004万宗;完成调查集体建设用地1.3589万宗、政府确认1.0055万宗,总确权率78.7%;宅基地证书和集体建设用地证书已发放到户近40万本,完成总任务量的50%。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以村为基础、乡镇为重点、县区为核心、市级为指导的4级联动产权交易平台,各县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累计发布信息3332条,完成产权交易1001宗。全市有农民合作社3516家,带动农民30万户,形成了4级示范社引领体系;发展产业化集群16个、龙头企业565家;发展家庭农场126个,经营土地3万亩以上;土地流转面积152.2万亩,较去年新增17.2万亩。

这是一幅幅鼓舞人心的画卷,这是一曲曲催人奋进的乐章。濮阳正犹如一艘提速的航船,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地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