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致敬抗疫英雄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背上相机 她是摄影记者 回到家中 她亦为人妻母
4入“病区” 无畏无惧 只因她是一名记者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2-04 18:19:17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看不见黑暗,是因为他们把黑暗挡在了身后。”中国边防警察报社记者谢丽勋演讲时这样说。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少了亲友聚会的欢声笑语,少了商场超市的购物拥挤,少了你来我往的走街串巷。受疫情的影响,大部分人都选择宅在家里,躲避病毒。却也有另一部分人,他们逆风而行,即使是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关键时刻,依然不畏疫情,挺身而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僧少琴就是其中一员,可她既不是医护人员,也不在公安系统,而是濮阳日报社一名整日背着相机在新闻一线冲锋的摄影记者。  

微信图片_20200204181623.jpg

4入“病区”她无畏无惧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后称五院)成立于2007年,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投资建设的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和预防于一体的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市各类传染病、肿瘤诊疗以及我市西部地区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此次疫情中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疑似病例就在五院隔离。  

正是这样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地方,1月24日至2月1日期间,僧少琴连续4次前往五院进行采访。当有人问她是否害怕被传染时,她却笑着说:“怕,但采访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去。”  

僧少琴回忆,第一次接到去五院采访的通知是在1月24日12时,正在做饭的她突然接到了下午去五院采访的通知。“因为当时濮阳还没有确诊病例,觉得疫情离我们还很远,看到通知后我完全没有犹豫,”僧少琴说,那次也是她第一次去五院,“那是我第一次去五院,因为是隔离医院,人不像综合医院那么多,整座医院里散发着消毒水的味道,门诊也被分为了普通发热门诊和武汉发热门诊两块。那个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这次疫情很严重。”  

那一次,僧少琴看到了医院的结构,也了解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她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下了她看到的一切,她说:“你想象不到她们(医护人员)有多辛苦,所有安排值班的护士,全都不能回家过节,甚至连亲友的面都不能见,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除了要承受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之外,精神上也要时刻保持高度紧张。毕竟面对的是病疫,而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  

1月25日,针对此次疫情,河南省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三天之后,僧少琴又一次接到了去五院采访的通知。这一次,僧少琴去了五院的员工宿舍,在宿舍里,僧少琴用相机记录下了护士们相互打气,彼此鼓励的美好画面。僧少琴说:“尽管戴着口罩、手套、护目镜,看不到她们(医护人员)的表情,但她们依然会向着对方伸出拇指加油。”让僧少琴感到意外的是,即便没有交流,从不相识,几乎每一位看到她的医护人员也都同样会对着她伸出拇指。“她们很辛苦,她们也渴望能鼓励、被理解”,僧少琴如是说。  

僧少琴第三次去五院采访是在1月30日下午。“当时濮阳已经有确诊病例了,那次我去的就是五院的‘武汉发热门诊’,要进到‘武汉发热门诊’诊区,要经过三道门,那次我也穿上防护服了。”僧少琴说,“穿上防护服,在诊区里工作一会儿,你才能真正了解到那些医生和护士的辛苦。”僧少琴告诉记者,防护服是密封的,完全不透气,人穿在里面非常的难受,只一会儿就会捂出一身汗。即使穿着防护服,也同样不能用手触摸门窗,开门时也只能用肘关节和膝关节顶开。防护服4个小时一换,超过4个小时防护作用就会减弱。这一次采访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个小时,但确是僧少琴距离病毒最近的一次了。  

除了五院,市疾控中心是此次疫情中僧少琴另外一个想要去采访的地方。2月1日10时,市疾控中心发现疑似病例,僧少琴抓住了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这一次她同样穿上了防护服,走进了市疾控中心的化验室。僧少琴向记者讲述她第四次深入“病区”的经历,“那天工作很忙,有很多需要记录的东西,五院先从病人身上获取病毒样本,然后送到疾控中心的化验室进行疑似病例调查,调查过程持续4个小时,随后又跟车返回五院,确诊后又跟随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赶往病人老家,在老家进行疑似病例的排查,再回到疾控中心的时候,已经将近晚上十点了。”而那天,僧少琴也看到了疾控中心和五院工作人员最真实且忙碌的工作进程。“一日三餐全是泡面,没有按点吃过一顿饭,我本来觉得泡面挺好吃的,可一天三顿全吃泡面,换谁都顶不住啊。”僧少琴苦笑着说。  

采访结束,僧少琴回到家中时已是午夜。结束了一天近15个小时的采访,她身心疲惫,可回想起医护人员为了抗击疫情不眠不休的工作状态,她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微信图片_20200204181632.jpg

瞒着爱人去采访  

家庭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善意的谎言。而僧少琴对爱人之间的“隐瞒”,大概就是去五院采访的经历了。  

“我做记者已经14年了,这么多年来我爱人一直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儿子也已经习惯了我多年来的早出晚归。年三十儿的下午,我接到临时通知,告诉他们要去五院采访,他们还叮嘱我要做好防护措施,等我下班回到家的时候,水饺都包好了。”谈起年三十儿去五院采访的事情,僧少琴的语气中充满了愧疚。  

谈起瞒着爱人去采访的经历,僧少琴说:“其实前两次去五院采访,我的爱人和孩子都知道,但是后面两次,他们是事后才知道的。我并不是怕他们不让我去,而是怕他们担心我。他们是我的亲人,即使我再小心,防护工作做的再好,他们也同样会担心。所以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因为我们双方的父母都不在濮阳,平日里我工作又忙,一旦有空,我总想着能多陪陪孩子,给爱人做几顿好吃的,可疫情暴发以来,我的工作使命让我很难有机会能在家里陪伴他们,即使是在年节期间,也经常要往外跑,跟他们吃不了几顿团圆饭,甚至几次到家的时候,他们都已经睡了。”也正是有了亲人之间的这份关切和包容,僧少琴才可以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  

僧少琴告诉记者,抗疫期间外出采访,她总是备着两件外套,一件采访的时候穿,另一件会在回家之前换上,进门前,她总会用酒精从头到脚进行一遍全身“消毒”,回到家也不敢和孩子太过亲近,睡觉的时候也跟爱人和孩子分房睡。由于使用酒精消毒的频率太高,僧少琴的脸上已经开始过敏了,她说:“我没有办法,采访时我的职责,除此之外,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多给自己消毒,让自己更安心一些,让家人更安全一点。”  

微信图片_20200204181644.jpg

“医生尚且无畏我更要尽到记者的职责”  

“医生尚且无畏,我更要尽到一个记者的职责”,僧少琴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僧少琴第三次去五院采访的时候,跟她同去的还有另外两名记者,原本院方领导是不同意她们进入诊区的,在她的强烈要求下,院方才同意进入诊区采访的,而进入诊区的只有她一人。她说:“虽然四次去五院都没能见到病人,可如果再没能进入诊区,没能近距离采访到医护真实的工作环境,那也就失去了采访的意义了。”  

僧少琴告诉记者,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奔向“病区”,可其实她心里也是害怕的。“尤其是第三次去五院,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医院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反复强调不要触碰任何东西,在那样的环境下,心理防线其实非常脆弱,可我必须要进去,必须要把医护人员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展现给大家,要让所有关心他们的人看到并且了解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报道,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疫情,做好防范工作。而这正是我的职责所在。”僧少琴如是说。  

如你所知,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片片成文的稿件和一张张鲜明的照片。可谁能想到一名女摄影记者曾不顾自己安危走进“病区”,用镜头和汗水记录下抗疫期间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微信图片_20200204181650.jpg

冲锋一线14年只因她是一名记者  

“这几次的采访不同于以往,虽然之前采访时也有过身处险境的经历,但毕竟病疫无情。”谈起4次去五院的采访,僧少琴这样说。  

14年来,僧少琴始终冲锋在采访的一线,火情时,她不顾热浪近距离拍摄;内涝时,最深水位几乎淹至腰间,她站在水中抓拍瞬间。“能够拍摄到第一手的素材,能够把最真实的现场体现给读者,这就是一名记者的神圣使命。这一次我有幸能在抗疫期间深入‘病区’,对于我而言是难得的机会,也同样是沉重的责任。”僧少琴如是说。  

是的,记者是一种职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递信息,沟通社会,做社会的瞭望者。能够走进“病区”拍摄素材,对于僧少琴而言也正是一名一线记者的责任和担当。这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