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这天,中国人有扫墓祭祀的传统习俗。此外,人们还会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个清明节过得有些不寻常。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市民是如何过清明节?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相片串起往日岁月
微信群里寄哀思
清明节前一周,市民王女士兄妹五个就开始关注今年清明节的消息,看是否能去给父母扫墓。清明节的前两天,他们改变了主意,“今年不去扫墓了,我们也换个方式祭奠”。
决定好不去扫墓了,王女士兄妹几人就在微信群里商量换什么方法祭祀,大哥提出由他做一个美篇,每个人可以提供父母的照片或合影。大家一致通过这个提议后,纷纷打开自己家影集,手机拍下照片传给了大哥。
清明节一大早,王女士的大哥就把做好的美篇传到了微信群里。打开美篇,歌曲《母亲》响起,看着父母生前的照片和家人的合照,王女士忍不住泪湿了眼睛,“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曾经拍照时的情景全都想起来了”。大家看完以后,父母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昨日,大家一起谈论着往日的故事。
今年虽然没有去给父母扫墓,但王女士觉得对父母的思念更深厚了。清明节后,王女士不时还会打开那篇美篇,“清明节就是要表达一份哀思,缅怀先人的过去。以前去扫墓扫完就走了,不会想起这么多往事。今年是一种新的方式,希望以后我们能有更多文明祭祀的方式来过清明节。”王女士说。
继承母亲厨艺
做了一桌她喜欢的饭菜
刘女士的母亲过世3周了,今年清明节前夕,她还想着去陵园给母亲扫墓。当她把想法告诉父亲时,被父亲否定了,“我爸说他自己是党员,现在是疫情期间,国家又倡导文明祭祀,今年就不去扫墓祭祀了。”刘女士听后理解了父亲。
听了父亲的话,刘女士的心里还是有些失落,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父亲看出了刘女士的心思,也想着采取什么文明祭祀的方式。一天吃饭时,刘女士想起了母亲生前爱吃野菜馒头,眼下正是吃野菜的时候,她就想在清明节前做些野菜馒头。她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父亲提议清明节中午就按刘女士母亲的喜好做一顿饭。
当天一大早,刘女士和父亲去菜市场买菜,做了菜馒头、红烧鱼、手擀面等。父女二人做饭时,不时争执如果是刘女士的母亲会怎样做这道菜。一阵忙碌后,饭桌上摆满了母亲生前喜欢吃的饭菜。“把妈妈的喜好记在心里,记得她生前的音容笑貌,就是最好的祭奠。”刘女士说起时,眼睛有些泛红。
清明节那天,刘女士不仅和父亲做了母亲生前喜欢的饭菜,还买了一束鲜花,放在母亲照片的寄托哀思。“我妈生前就是遵纪守法,她如果得知现在提倡文明祭祀、绿色清明,也会赞同我们的祭祀方法”。
网上祭奠烈士
追思缅怀
在清明节的时候,大家不仅追忆先人,也在网上缅怀英烈,铭记历史、学会感恩。
当日,市民刘先生带着10岁的女儿阳阳在中华英烈网上对革命先烈进行祭奠。打开网站以后,他们查看了革命先烈生前的故事,深刻认识到现在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是无数的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阳阳在网上给革命英烈献上了鲜花,并表示自己会铭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长大后也要为祖国贡献力量。“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追思英雄的感人事迹,增加爱国情感,懂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刘先生说。
李铭新今年和家人在清明节这天也在网上祭奠了英烈。“我在网上看到我们濮阳的烈士名单,有的没有显示他们具体的生前事迹,但能知道他们牺牲的地点和当时的年龄。他们有的牺牲时才20多岁,有的牺牲在了外省。看着这些我们心里很难受。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更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以前我闲下来总是看手机,但以后我不会这样打发时间了,应该珍惜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李铭新沉重地说。(记者 李娇)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