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栏目 >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让城市唱响森林之歌
——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纪实

作者:梁南阳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1-22 07:44:03   

生态湿地变身郊野公园,农田林网成为亮丽风景,河流道路化作生态走廊,林果苗木成为致富产业……短短两年时间,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森”)工作交出了一份绿满城乡的五彩画卷。创森,让龙都濮阳更美丽!  

让龙都大地披满绿装  

我市地处黄河故道沙区,境内有各类风沙化土地126万亩,生态环境脆弱。1983年建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改善,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称号。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进人民福祉、厚植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3月召开创森动员大会,正式决定开展创森工作,并把创森写入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确保2018年成功创森!  

为切实推进创森工作开展,我市成立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创森指挥部,印发《濮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分年度对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下达创森工作任务,逐级落实创森主体责任,在全市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联动”的工作局面,迅速掀起了创森工作热潮。  

创森,基础在绿,关键在绿,既要有绿色数量,更要有绿色质量。为此,我市提出以黄河生态涵养带、金堤河生态涵养带、黄河故道防护林带和都市生态林业圈等“三带一圈”为空间布局,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为轴的西部生态走廊、第一濮清南干渠和马颊河为轴的中部生态走廊、黄河生态走廊、金堤河生态走廊等“四大走廊”为生态骨架,年均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形成纵横交织、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规划。按照这一规划,我市完成廊道绿化1000余千米,引黄入冀补淀、106国道、342国道、南林高速等重点廊道绿化实现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线、景观线;市城区周边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面积超过2万亩,森林围城景观初步形成;获批建设3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2处国家级生态公园,其中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并获得正式授牌,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现雏形,为广大群众带去生态福祉;中原绿色庄园、濮上生态园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广大市民的绿色会客厅;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目标,抓好800余个重点村绿化,全市村庄绿化整体覆盖率超过30%,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依托高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打造高标准林网示范方,以路沟河渠绿化为抓手消灭林网空当,农田林网控制率和路沟河渠绿化率超过90%。  

截至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了以道路、河流绿化网络为骨架,点、片、网、带合理布局,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了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环境舒适、生态功能完善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各项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  

把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  

森林,是资源,也是产业。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如何才能既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又发挥林业的产业功能,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进而推动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市以创森为载体,积极探索以林业产业大发展助推森林城市创建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打基础,种下一片翠果新绿。作为一个平原城市,我市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驱动,科学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等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经济林总面积已发展到25.6万亩,2017年经济林总产量达26万吨,产值12.8亿元。同时,大力发展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总面积达到15万亩,年总产苗量超过6000万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卉苗木经济林品牌,既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为创森打下了绿色基础,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实现了社会得绿、群众得利的有机结合。  

重特色,创出一条兴产大道。我市立足当地经济、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形成了具有濮阳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了清丰县家具产业园、范县浙豫木业城等一批产业化龙头和产业化集群,培育出濮阳龙丰纸业有限公司、濮阳县森大木业、范县光明密度板厂等年产值超亿元的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余个,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全市林浆纸板和家具加工企业已达到2300家,形成了林纸40万吨、木浆10万吨、高中密度板40万立方米、家具230万件、木制工艺品45万件的加工生产能力。  

惠民生,引领一方旅游天地。随着创森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的森林生态旅游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在加快建设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南乐县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已建成的濮上生态园、中原绿色庄园、濮阳张挥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景点的同时,我市又以创森为契机,着重打造了多条贯穿全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其中:沿黄河大堤打造的生态涵养带总长150多公里,绿化带宽度近200米,沿线地形起伏有致,堤顶道路蜿蜒曲折,绿化景观丰富多彩,形成了一条美丽的生态画廊;“市城区—东北庄—单拐”旅游线路既穿插了市城区廊道绿化工程,又有多功能林业园区、森林旅游景区、红色文化革命旧址点缀其间,使得该线路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游憩的绝佳选择。森林生态旅游,正在成为我市的一个新兴产业。据统计,2017年全市森林旅游年接待量已达155.5万人次,年产值达6.6亿元。  

产业兴则林业兴,产业强则林业强。创森,使林业产业正在成为我市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和实现产业扶贫的新路径。“十二五”末及“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产业以10%以上的年均递增率快速发展,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8亿元,是2012年的1.7倍,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城乡大地  

“桃花节”“杏花节”“荷花节”花香四溢,“青年林”“巾帼林”“记者林”绿播心田。自去年春天以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在全市此伏彼起,高潮不断,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就像人们栽下的一棵棵树木,开始深深地扎根在城乡大地。  

郊野公园是广大市民体验生态、感悟自然的重要场所,是培育林业生态文明的“立体课堂”。我市高度重视郊野公园建设,2012年以来连续发力,强力推进,5年新增5处国家级湿地、生态公园建设试点,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郊野公园达到9处,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还注重完善现有郊野公园科普宣传设施,设立野生动植物图文解说宣传栏,提升文化教育功能,培育了濮上生态园、中原绿色庄园等一批集生物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在强化郊野公园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广泛开展了“生态文明示范社区”“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文明示范校园”“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社区26个,生态文明示范村300个,生态文明示范校园300个,生态文明示范企业90个。在村庄、社区、企业、学校,随处可见精心装扮的绿、见缝插针的绿。  

广泛深入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植绿播绿的亲身参与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抓手。为此,我市先后规划建设了15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面积200多公顷。依托这些基地,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有180多万人参加义务植树,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90%以上。我市还组织成立了创森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发展志愿服务分队16个,注册1000多人。他们走进校园、企业及林农家庭,普及生态知识,传播林业技术,志愿参加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世界湿地日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每年的植树节,社会各界铭志于树,寄情于林,积极营建各种形式的纪念林,建设了一批“青年林”“巾帼林”“记者林”等。办节会,搞展览,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让市民时时受到创森理念的感染,动员全社会参与创森,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为此,我市专门印发了创森宣传工作方案,对各项宣传工作和生态文化节庆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去年4月2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林业局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创建森林城市,共建生态家园”的大型诗会,台前县的“桃花节”、华龙区的“油菜花节”、南乐县的“杏花节”,濮阳县、范县的“荷花节”,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媒体、各部门、各单位也都积极参与创森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创森氛围。  

春雨随风潜入夜,催化万物自然生。随着创森工作的不断引向深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开始深深地根植于濮阳人民的心中,并不断地外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  

创森,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林业的大发展。自2016年我市启动创森工作以来,两年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比2015年底增加2.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片林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29%,活立木蓄积约375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平原地区前列。面对创建取得的成绩,市创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林业局局长张百昂表示:“今年我市将接受国家森林城市的检查验收,下一步建设任务还异常繁重。我们要更加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让濮阳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确保成功创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