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充满活力、活泼奔放。但有一些孩子,他们因父母犯罪或亲人受害,失去了亲情陪伴,或变得性格偏激,或变得沉默寡言……
在我市,有这样一个爱心组织,他们致力于关心关爱这些特殊未成年人,让他们的人生充满阳光,勇毅前行。
这个爱心组织就是濮阳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以下简称“仁爱救助中心”)。
讲述仁爱救助中心的故事,始终绕不开发起人韦怀银。
韦怀银出生于一个军人之家,爷爷、叔叔、哥哥、堂哥、堂弟都是军人。受家人影响,他高中毕业后就报名参军,接受军营的锻炼。当兵5年,先后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后来转业到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后勤服务中心的一名干警。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发现许多服刑人员入狱后,心中最牵挂的还是子女。“法院判决后,不少孩子看到父母上了警车,哭得像个泪人儿,真是太可怜了。”韦怀银说。
这时,源于韦怀银骨子里的军人本色展现出来——他决定成立一个专门帮扶重刑犯和受害人未成年子女的志愿服务队。2015年,仁爱救助中心成立。
仁爱救助中心将自己的帮扶重点锁定在刑事案件中受害人和罪犯的子女身上,同时关注孤儿、类孤儿等失去依靠的青少年、儿童,希望通过物质帮扶、关爱陪伴和心灵交流,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仁爱救助中心刚成立时,几乎没有成员、没有资金,一切都要从零做起。为吸引志愿者,韦怀银广泛发动亲朋、战友及法院的同事参与,这些人,也成了仁爱救助中心的首批志愿者。
“没有资金支持,志愿服务就会失去活力,做不长久。”韦怀银深知这一点。他先后寻求腾讯、阿里巴巴、中华儿慈会、北京仁爱基金会的支持,仁爱救助中心的项目越做越大、越做越火。
在韦怀银看来,除了物质帮扶,心理救助同样重要。他为受助大学生建了一个群,每天早晨坚持在群内向大学生发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大学生也将他看成知心大哥,无话不谈。每年春节,韦怀银还自掏腰包聚餐,让他们畅谈在学校里的见闻。“这不仅能鼓励他们,还能了解到他们在大学中遇到什么困难,以便更好帮助。”韦怀银说。
截至目前,仁爱救助中心在韦怀银的带领下,已累计开展800余次走访活动,累计行程4.8万公里,通过为青少年发放资助金、助学礼包、新年新衣,以及云陪伴等方式,帮助、陪伴和温暖家庭困难儿童、留守儿童及存在心理阴影的孩子,累计受益儿童7万余人。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全市200多名受仁爱救助中心长期资助的学生中,有40多名考入满意大学,其中不乏国内一流院校,其中有1名在南开大学本硕连读,现已在解放军301医院就职,没有出现学生辍学和二代犯罪现象。
作为一名退役老兵,韦怀银还特别注重对军人家庭的帮扶,濮阳县庆祖镇退伍老兵杨庆南(化名)今年70多岁,他的大儿子因犯罪被判有期徒刑10多年,大儿媳妇远走他乡,留下了两个孙女跟着他和老伴一起生活,二儿子和二儿媳又都身患残疾,生活十分困难。
韦怀银听说后,今年还没入冬,就带着志愿者给他们送去4件总价值2500多元的羽绒服和生活用品。老两口感动得热泪盈眶,握着韦怀银的手说:你们真是太贴心了,这个冬天我们不会再感到冷了。
其实,仁爱救助中心本身就是一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中退役军人就有40多人。韦怀银介绍,今年5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设立1000家关爱青少年团队,河南省占50家,濮阳市仅仁爱救助中心入选。
“需要帮扶救助的人太多了,仁爱救助中心将在帮扶过程中,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把困难军人家庭纳为救助对象,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仁爱救助中心,大家一起奉献爱心,把志愿服务品牌擦得更亮。”韦怀银表示。本报记者 岳彩寒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