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万物生辉,希望的田野上满眼葱翠。这希望,来自我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特色农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这希望,来自农业提质增效、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绿色品牌越来越受欢迎。
翻开我市乡村振兴规划,目标令人信心倍增——到2022年,我市现代百亩以上农业园区达到400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50家,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形成景色秀美的田园生态景观;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美好愿景早日实现,要靠理念引领、靠改革前行。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为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游客在清丰顿丘农庄采摘草莓。
果农在濮溪农庄管理葡萄。
南乐县寺庄乡养殖户在光伏阵列下的养殖棚内给湖羊添加饲料。
南乐西湖美景。
结构调整 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我市乡村振兴规划在分析发展趋势时提到四个转变,其中两个转变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
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消费需求和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传统式到高端、多元、个性化转变,对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组织方式,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市场融合对接不充分的问题,有效提升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满足吃饱饭,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部分农产品库存大幅增加,而优质农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调整农业结构迫在眉睫。
从我市具体情况来看,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9.3%,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11.2%。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矛盾依然突出。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而且会严重制约现代化进程。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产业为要
市委书记宋殿宇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大农业、全链条”思路,持续推进“六优四化”,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市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5万亩、43.2万亩、59.5万亩,大豆、红薯等小杂粮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9个,其中省定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50家,认证产品12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140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8家、农民合作社3066家拥有成员14.2万名。
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一批集产业、生态、宜居、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具雏形,阿里巴巴、京东等一批电商企业落户濮阳。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日益增强。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渐成气候,农民尝到了特色农业的甜头。未来,我市还将打造“三带一圈”(沿黄生态农业带、G106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带、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休闲农业观光带,都市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圈)特色优势农业。以各县区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人文历史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依托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园区等载体,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围绕现代农业“三带一圈”展开布局。
绿色理念 引领发展
市委书记宋殿宇提出大力实施“四大战略”,把生态立市作为濮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我市乡村振兴规划提出,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按照规划,我市将大力推进三大绿色兴农工程。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订各种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到2022年,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3%以上。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推进濮阳县、南乐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120多个养殖场新建一批畜禽粪污处理设备、设施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等,推动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到2022年,全市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8%。
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范围,抓好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治,推行地膜“以旧换新”机制,开展可降解地膜示范应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生物质可降解农膜、生物质购物袋等。到2022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和各项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生态宜居乡村必定呈现在人们面前。
(策划:吉子文 梁南阳 周源 张利敏 撰稿:王志浩 摄影:僧少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