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侯养鸟》是《庄子》中一则寓言故事:从前,鲁国郊外出现一只海鸟。因为这只海鸟在鲁国比较少见,所以鲁侯视若珍宝,便拿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去迎接它。比如,他派人用华美的车驾去载它,命人演奏美妙的音乐给它听,拿出牛肉猪肉喂它吃。海鸟面对鲁侯精心准备的这些,头晕目眩,忧愁悲伤,不过三日便气绝而亡。
鲁侯固然爱海鸟,但这种爱意却是自以为是的伤人的爱。道家庄子给出这样的结论:害死海鸟的不是别人,正是鲁侯的盲目热情及其“以己养养鸟,非以鸟养养鸟”的独断行为。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何尝不是以吾意揣汝意、以此心度彼心?父母之于孩子,老师之于学生,不外如是。
上高中之后,侄女的脸上鲜少露出笑容,每次见面她都郁郁寡欢。细细聊来,她又牢骚满腹,嫌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对,这个人有问题、那件事不理想……弟媳也是一脸无奈,悄悄问我是不是青春期的女孩儿都这样,我不置可否。后来经过几次深入谈话,我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上高中之后,侄女自觉学习压力太大,有很强的失落感,虽文科成绩遥遥领先,但数理化却如同天书,成为孩子心理上的巨石,既绕不开又躲不掉,渐渐由畏学变厌学。弟弟知道后,连忙花重金请名师为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然而效果并不明显。成绩不见起色,学数理化的难度并未降低,侄女依然不开心。
到文理分科时,侄女有意学文科。然而,弟弟他们早早就做足功课,哪肯轻易放弃对理科的坚持呢?他们夫妻俩轮番上阵,以“强迫达到自愿”为目标,以不气馁、不退让、不放弃的热情,苦口婆心地对侄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眼下的选科比例到未来的就业趋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俩说来说去,不外乎就一句“我们都是为你好”。两口子那恨铁不成钢的架势,就差替孩子坐理科教室去了……莫说侄女自己,我这个旁观者都替她感到痛苦:一边是理科的煎熬,一边是爸妈的期待选文对不起父母,选理对不起自己。孩子哭了又哭、求了又求,终是不肯妥协,亲子关系一度剑拔弩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也是一句经典名言。尤其是眼下关于孩子选科这件事,父母的爱应在其次,首先应该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毕竟学习是孩子亲身经历的活动,其他任何人都代替不了、更无法感同身受。如果父母忽视这种差异,坚持以“爱”为名盲目地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强加于人,从而一厢情愿地绑架孩子的思想与行为,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伤害——即使学业上的损失忽略不计,也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那将得不偿失。
在我的极力劝说之下,弟弟他们无奈地叹了口气,算是默许了孩子的坚持。如今,转入文科班的侄女学习劲头儿十足、成绩稳步提升。最最重要的是她的脸上时常洋溢着青春期女孩儿独有的灿烂笑容。而且,每逢周末休息,孩子都会主动从B站上找网课来听、自己买资料来做,一门儿心思恶补数学,投入而又专注,积极而又快乐。我想,这便是尊重的结果,也定是尊重的力量。
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果以父母之愿左右孩子,如果以鲁侯之爱厚待海鸟,那么一定既不是大家初衷、也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尊重孩子,尊重现实,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尊重个体对事物的不同感受,应是所有人的必修课。㉔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