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教学实录之《口语交际于习作教学卷》,被于永正老师睿智的教学风格和精妙的教学设计所折服。于永正老师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就地取材,巧妙创设情境,使整个课堂显得格外自然化、生活化,既为交际说话构建了必要的环境与氛围,又为言语交际活动回归于生活应用创造了条件。
如:开始上课了,于永正老师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提包找不到了,里面还装着这节课要用到的教具。于是,他顺势向学生求助:这可怎么办?写“寻物启事”吧!貌似突发现象,实则有意为之。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成功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考,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感到语文学习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实际需要,因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的情境、同一个事件、同一个话题,于永正老师先后指导学生从写“寻物启事”到听“招领启示”,再到认领时的语言交际,最后又因势利导,转场写“表扬稿”,一环紧扣着一环,速疾步稳地推进,由前一项训练过渡到后一项训练转接顺理成章,如此巧妙自然又不着痕迹,既避免了读写训练中“空对空”的弊病,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言语交际,课堂上学到的东西马上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场,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又如:《劝戒烟》一课,于永正老师请一名同学和她的爷爷上台,现场演示了“劝戒烟”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设置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亲近感和说服力,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策略;在了解“抽烟对人类有哪些危害”这一问题的时候,于永正老师又充分依托现场情境,鼓励学生代表采访在座的听课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采访技能,又为以后的说、写教学准备感性材料。
受于永正老师的启发,我在教学《搭石》一课时,就因地制宜创设了“同时对面过讲台”的情境;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设计“采访廉颇蔺相如”的活动;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情景再现……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在紧要处点拨,在精彩处点赞,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们鼓励,充分调动了大家全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听、说、读、思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㉔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