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园地 > 要闻动态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保持教育敏感 提高教育造诣

作者:罗贺金   文章来源:高占伟小学语文工作室   字体:   发布时间:2024-10-29 17:14:44   

前段时间阅读了《教育的情调》,本书以“教育现象学”为主线,细细讲述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灵动的教育。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育者的艺术天赋不同,造诣也不同。如果天赋不足,那就后天多多努力,弥补不足,这样教育的造诣才能逐渐进步,如此才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整本书看完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育需敏感  

一位机智的教育管理人员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老师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找准时机,找一个适合孩子的时机不动声色地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时适时闭嘴,允许孩子自身去探索。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应该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允许孩子自己去体验世界,甚至是体验和老师或父母不一样的世界。  

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并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即使经过训练却还是很难学会,比如我。我以为,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对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如无天赋,则需训练。想要提高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才会不断地提高。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不能一把尺子去量本就不一样的孩子,更不能用一个标准去测量所有的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用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去帮助他们,为更好帮助孩子成长,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  

二、教育需“看见”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里的“看见”不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去注意每一个孩子。对一个孩子而言,被老师“看见”,意味着他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并不是所有的“看见”都拥有上述意义,但能被老师“看见”的孩子是幸运的、开心的。  

当孩子们走进班级门的那一刻,他们就在为让老师“看见”而各施其法:有的十分乖巧地遵从老师的要求、有的用讨好的语言或行动来赢得老师的夸奖、有的则用怪异的动作来吸引老师的眼光、还有的用出格的举动或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换来老师的注意……无论是哪种方式,孩子们总是有着向师性的,他们渴望老师的关注,如果老师不能关注他们,他们只好亮出自己的行为密码让老师去破解。老师虽不如父母亲切,但却是他们在学校里最为亲近的人,同时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因为这份亲近、这份信赖他们才会渴望老师也能给予他们同样的亲近与信赖,所以老师要面对的是群体,他们也想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关注。  

教育是一项慢工程,慢在育人过程,孩子不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微笑或某一件事而发生彻底的改变,总要循环往复,而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在提醒我们要“看见”每一位孩子。  

三、教育需宽恕  

儿童比成人更有宽恕力。当成人犯错后,儿童会很容易就宽恕成人。比如,前段时间我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把怒气撒在儿子身上,被我指责后儿子伤心地走了,但过了没多久他又笑嘻嘻地回来找我了。如果换作成人,恐怕不会再理我了吧。虽然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的情绪买单,但是儿童却一直在我们的情绪买单,他们宽恕并无限包容我们。教学中亦是如此。课堂中,我们会因为某件事情当中指责某位孩子,当时那位孩子是不开心的,可下课后他依然会跑到老师身边,笑嘻嘻地和老师述说他的心情。每当那时,我就会想如果换作是我,我会那么快地原谅别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总是被儿童的纯真治愈,这种纯真便是我们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这就促使我们承担起责任,管理好情绪,努力做一个好家长,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当然,孩子宽恕我们是因为他们爱我们,我们要珍视这份爱。  

以成人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这是教育者应该思索的重要问题。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年人和儿童相处的学问,是心灵的连接。它不仅关注课堂里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孩子所有的生活体验。教育现象学教会我们始终对生活、对自己的生活、对他人的生活保持一种好奇和敏感。孩子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他们的成长是没有天花板的,有天花板的是我们老师或父母,是老师或父母成长的天花板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请老师或父母不断抬高自己的天花板,扩大孩子成长的更多可能!  

教育现象学要求我们拥有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而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颗细腻的心,以好奇之眼看世界,以活跃大脑积极思考,以客观反思看自己、看他人、看环境,以勤劳之手细记录,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慢慢坚持下来,我们的教育造诣怎能不提高呢?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