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园地 > 要闻动态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作者:​刘艳芳   文章来源: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高占伟小学语文工作室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8-09 17:26:33   

期末复习时我们做到一道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北京出台了《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操作指引(试行)》。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在专题栏目,对符合加装电梯条件的,在“加装地图”上如果本单元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加梯,将优先列入各区加梯计划。张爷爷住501,上下楼梯很不方便,便向社区提出加装电梯的申请,工作人员向张爷爷所在的单元楼每个业主征求了意见,结果1-3楼反对,4-6楼同意。”从上面的材料分析,张爷爷想加装电梯的愿望能不能实现?  

竟然有不少的学生写到“能实现”,后面给出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就是不提2/3的事儿。  

如果这道题放到数学中“12X2/3”,学生能很快得出结论。为什么放到语文中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呢?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考察基础知识的题得分率较高,但碰到生活情境类的试题却不知如何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答,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一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些老师往往采取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海量的试题,让学生通过重复做题形成条件反射,学生一看到类似的题目,就不假思索地给出一些模式化答案,而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认真思考分析。二是有些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对知识只能做到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深刻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三是没有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没有考察学生通过学习是否提升了核心素养,这样的考察学生只会背会一些知识。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生活情境”出现了40次之多,其实告诉我们教育要培养学生从“会解题”到“会解决实际问题”。  

去年夏天,我和儿子去龙山骑自行车,半路上链子断了,儿子在修链子的过程中弄了一手油。到家后,用肥皂、洗洁精都洗了,手上的黑油还是不能彻底清洗干净。这时我儿子说:“妈,给我用炒菜油洗洗吧。”“这还没洗干净,那样岂不是油更多。”他一脸诡异地说:“听我的,拿来试试吧。”我拿来油给他浇上,果然轻轻一搓黑油都掉了,真奇怪。接着,他就给我讲了一些化学知识,我也听不懂。现在无情境不出题,多层加装电梯、神舟号命名、怎样更好传承汉字……都是在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人才,这是我们优秀教育者的使命。  

朱小曼曾说:“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淡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的融合在生命之中。”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要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日常生活当中的成长行为。  

我们批评一些教师的教学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真实的生活相差很远,所以好的教育应当基于真实生活中的场景,教学生学以致用。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又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第一次加入了“思维能力”。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家杨卫平发出质疑:“现在我们一不缺钱、二不缺仪器设备、三不缺勤奋努力,为什么到头来原创性成果还是比不过别人?”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思维方式的模式化、格式化导致原创思维的欠缺和丧失。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只会解常规题,不会解非常问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