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市特殊教育学校综合名师工作室成员举办“美术教学艺术核心素养下的‘文化理解’”研讨活动。教师郭晓萍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就美术核心素养下文化的理解进行了分析。
全篇从问题的提出,解决,到深入理解和情感升华,郭晓萍进一步解读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盛世危机图,精心选择的写实构图,背后隐藏着作者曲谏讽世的良苦用心。透过作品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市生活现象、建筑文化现象、艺术文化现象。
联系教学中实际案例《脸谱》,郭晓萍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美术的观念。她引导学生图像的尺度角度去欣赏,让学生去理解文化,在绘画阶段她又引导从美术的表现角度去传承文化,从实践角度去发扬文化。
教师常霞指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可贵的是:画中八百多个人物和背景故事情节紧凑,合情合理,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服饰、饮食等文化现象,对后世的文化研究和了解宋代社会有重要意义。
教师何会玲讲述了自己对这幅名画的理解,这幅宽度只有24.8厘米,长度528.7厘米的国宝级文物是以长卷形式呈现,用古人的阅读方式从右向左阅览,见证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的繁荣,也从另一个角度映射了北宋政治危机。宋徽宗赵佶喜欢太湖石,令人收集后再水运到汴京修建“艮岳寿山”于是就出现了画面中虹桥下大船桅杆即将撞上虹桥的紧张一幕。画面中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核心素养的渗透,使学生逐渐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力,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