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的重大举措,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求知,在合作中进步,在劳动中成长。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10月27日,濮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美丽中国·龙都文化”圆梦蒲公英主题系列公益性活动持续举行。参与本次活动的是濮阳市第五中学的500余名师生。市基地首次进行了线上直播研学课程,活动惠及全市中小学生。以“品味字圣文化•体验传统草编技艺”做小小传承人的研学体验活动,将濮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2020年秋圆梦蒲公英主题系列公益性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早上七点整,尽管深秋的清晨寒风瑟瑟,但丝毫掩饰不住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热情,一张张激动的笑脸写满了对活动的期待。一路上,孩子们欢歌笑语,或猜字谜,或与同学分享仓颉造字的故事传说,或与研学导师互动问答等,不知不觉便到达活动第一站仓颉陵。
8点30分,在仓颉陵广场上,隆重举行“品味字圣文化•体验传统草编技艺”做小小传承人主题研学活动开营仪式。开营仪式上,市基地张双军主任做重要讲话。他强调,基地在做好疫情常态化的同时创新工作,不懈进取,各项工作得到上级领导部门大力支持。10月份以来,市基地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采用“基地、教官、学校”三维管理模式,持续开展2020年秋季濮阳“美丽中国•龙都文化”研学体验圆梦蒲公英活动。他指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本次活动是践行“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的重大举措,是推广校外教育先进运营模式的常规动作,是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重大战略。张主任最后对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活动要求。濮阳市第五中学校长武志军及带队领导、老师等参加了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结束后,同学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分两组进行活动。A组的研学主题:“美丽中国·龙都文化”——走进草编技艺,做小小传承人主题活动。同学们走进近德固乡跳堂村,在村广场上尽情体验南乐传统草编技艺,向村里老人们了解草编的起源、历史、发展、现状等,并向他们学习草编技艺。看着对草编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老人们喜笑颜开,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学习草辫的起头、掐编手法、续接草莛等技艺。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参与体验热情高涨。他们说,原来看似简单的草编艺术还真的大有学问!爷爷奶奶们非常了不起!
活动中,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得快的学生还主动当起了其他学生的小老师。活动接近尾声时,同学们展开了掐草辫比赛,评选出若干优秀选手。整个活动过程中,市五中的孩子们虚心向老人请教,文明用语,尊重老人,并在活动结束时主动捡起自己产生的垃圾,离开现场时向老人们道谢致敬,处处彰显了濮阳市第五中学学生的高素质和优良校风。
B组研学主题:“美丽中国·龙都文化之品味字圣文化”圆梦蒲公英主题活动。濮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挖掘濮阳本土历史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传承濮阳本土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仓颉陵是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陵墓,位于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据《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南乐是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仓颉陵的地下有堆积厚度4.6米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层,是中华五千年之根基。出土有大量仓颉时代的器物。这里是能代表中国汉字最早形成于斯的有文献记载、有据可查的文化古迹。
活动中,同学们感受汉字由来的精髓和博大精深,传承汉字文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亲自参与体验汉字演变历程,了解汉字的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即:音、形、象、数、理;感受汉字的发展由最初的苍颉造字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过程,体验古人的智慧结晶。此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研读南乐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受民风之古朴、醇厚。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感,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
活动结束时,市五中师生无不感慨地说:“研学活动帮助我们了解濮阳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匠人精神,更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植下为建设美丽家乡而努力学习的种子。希望市基地今后多举行这样的研学活动。”
市实践基地、市五中教师们认真参与,积极配合,指导并帮助学生完成每项研学任务。
学习,不止于教室。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如今,世界是孩子的书本。走出教室,走进世界这个大课堂,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成长,在研学实践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濮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美丽中国·龙都文化”圆梦蒲公英主题系列公益性活动永远在路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