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濮阳教育在线 > 教育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禾”你一起 点亮“七彩假期”

作者:  文章来源:河大青年HENU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7-10 10:49:00   

为响应国家助力乡村教育号召,落实团中央“七彩假期”及河南大学暑期“三下乡”活动要求,6月24日至7月7日,濮阳工学院团委组织12名志愿者在3名教师带领下,组成“青禾逐光”志愿服务团,前往濮阳市清丰县南乜城中心小学、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等地,开展以“乡村助教、乡村振兴、红色研学”为核心的实践活动。

1.png

2.png

追寻奋斗足迹,感悟乡村振兴

在西辛庄,志愿者们聚焦李连成书记带领西辛庄由“穷沙窝”变为“小康村”的历程,通过实地调研、参观村史馆、参与主题分享会,深入体悟乡村振兴内涵。李连成书记“能吃亏”的精神在西辛庄得到生动实践,他自掏腰包发展大棚蔬菜、出让宅基地建学校、自降股份让利村民,以“先苦后乐”的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

在“青年说·乡村兴”分享会这一重要平台上,同学们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参与讨论,以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充分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发展进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领头雁”在引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关键重要性。同时,同学们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深刻意识到青年一代肩负着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的重大责任。

3.png

此次活动是一堂极具生动性的初心教育课程。同学们深刻领悟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被李连成书记四十载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感染。大家一致表示,要将“能吃亏、敢担当”的宝贵精神融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以专业知识积极服务乡村,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绚丽光彩。

4.png

5.png

探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6月25日,濮阳工学院团委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冀鲁豫红色革命基地与台前县将军渡,开展红色学习活动。

在单拐村,同学们有序参观革命旧址与纪念馆。在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大家深入了解到这里曾作为重要机关的所在地,刘少奇、邓小平等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辉战斗足迹。丰富的文物与珍贵的照片,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在将军渡,同学们目睹渡河场景的生动复原,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乃是无数先烈历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才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

6.png

在参观进程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展开交流讨论。大家被革命先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所深深触动,纷纷表态要以革命先辈为光辉榜样。

此次活动使同学们在实地参观的过程中,切实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力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当下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以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必须倍加珍惜。

7.png

七彩假期·青禾相伴逐光路

6月24日,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青禾逐光队在进行了精心、周全的筹备之后,以高度的责任感落实团中央“七彩假期”项目要求,奔赴濮阳市清丰县高堡乡南乜城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形式新颖、富有成效的支教活动。此次支教活动以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活动为载体,旨在有力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乡村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增添绚丽色彩。

8.png

在活动开展期间,青禾逐光队的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紧密结合乡村孩子的实际需求,围绕思想引领、文明生活、身心成长等七大关键板块,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在科学课程中,物理小常识的讲解、化学小魔术的演示以及生物科普知识的传授有序推进,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领域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美术课程里,剪纸、绘画等手工实践活动着重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和动手操作能力;体育课程上,飞盘、沙包、毽子等运动项目的开展,让孩子们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中增强了身体素质,尽情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体验。

志愿者们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大力鼓励孩子们踊跃表达自身的想法与感受,课堂呈现出一派热烈活跃的良好氛围。在开展知识传授工作的同时,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送去了学习用品、统一短袖以及运动物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给予全方位的关怀与陪伴,助力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洋溢着欢声笑语的“七彩假期”。

9.png

青禾逐光队的志愿者们以扎实有力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振兴乡教,奋斗有我”的精神实质,切实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融入到具体实践当中。他们脚踏实地,以脚步精准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倾囊相授,用丰富知识传递希望的璀璨光芒,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行、全力奔跑。

10.png

此次“七彩假期”支教活动,不仅是青禾逐光队砥砺奋进、实现成长跨越的宝贵历程,更是乡村孩子们追逐梦想、开启美好未来的重要契机。青春志愿之行,征程正未有穷期。濮阳工学院团委将持续引领广大有志青年踊跃投身其中,携手共绘“七彩光芒”映照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续写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动人篇章!㉕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