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濮阳教育在线 > 教育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五育”融合促发展 守护心理健康新生态

作者:  文章来源:市卫河小学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5-19 10:20:03   

“五育”融合与心理健康的共生关系

“五育”融合并非简单的学科拼凑,而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协同联动,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心理健康作为其中的“隐形脉络”,与“五育”发展形成双向赋能:德育引导价值取向,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智育培育思维能力,增强心理调适韧性;体育释放身心压力,调节神经递质平衡;美育唤醒情感共鸣,拓宽心理表达渠道;劳育培养实践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五育融合为心理健康提供成长沃土,健康的心理状态则反哺五育高效推进,实现良性循环。

“五育”融合促进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

1.德育筑基:厚植心灵成长根基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将心理健康元素融入德育内容。例如开设“情绪管理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接纳情绪、合理宣泄;组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挫折观,增强心理抗逆力。

2.智育赋能:锻造心理调适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理性应对问题的能力。如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抗压与应变能力;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引导学生直面失败,从反思中总结经验,培育成长型思维,降低焦虑情绪。

3.体育强体:激活身心活力引擎

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将团体运动与个体锻炼结合。篮球、拔河等团队项目可培养协作意识与归属感,缓解社交焦虑;瑜伽、跑步等个人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状态。通过定期组织体育竞赛、趣味运动会,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增强自信。

4.美育润心:搭建情感表达桥梁

借助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疏解渠道。美术课开展“心灵绘画”创作,鼓励学生用色彩、线条表达内心感受;音乐课通过乐器演奏、合唱活动释放情绪;戏剧表演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感,实现心理投射与疗愈,提升情绪感知与管理能力。

5.劳育固本:培育自我价值认同

设置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成就感。校园种植、手工制作、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既能培养责任意识,又能通过成果转化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学生参与校园绿植养护,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中,体验付出与回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1.打造跨学科融合课程

打破学科界限,开发“‘五育’ + 心理”融合课程。例如设计“生态劳动与情绪管理”课程,学生在种植劳动中观察植物生长,结合生物学知识与情绪日记,理解生命的韧性;开展“科学实验与压力释放”活动,将实验操作与正念冥想结合,实现身心协同发展。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摒弃单一学业评价,建立涵盖“五育”表现与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观察、家长反馈等多维度数据,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成长动态。例如设置“心理健康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五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社交能力及自我突破案例。

3.强化家校社协同共育

濮阳市卫河小学定期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指导家庭营造和谐氛围;联合社区资源,组织亲子运动会、艺术工坊等活动,促进家庭沟通;邀请心理专家、企业志愿者参与校园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的支持网络。

结语

“五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而心理健康则是这条道路上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五育”实践,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能筑牢其心理防线。未来,需持续探索“五育”融合的创新模式,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多元的教育生态中,实现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的双赢。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