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濮阳教育在线 > 教育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省赛归来,她回顾和班主任基本功的七年成长之约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班主任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5-08 09:35:12   

4月9日至11日

第八届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

在郑州惠济区黄河迎宾馆举行

濮阳市绿城中学张晓楠

获评中学组典型案例

为了这次活动她准备了七年

让我们一起看看

她和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的故事吧——

1.jpg

2018年9月,我攥着研究生毕业证回到濮阳,在学校的梧桐树下开启教育生涯。那时的我像只慌张的雏鸟,既带着省外求学时被质疑“河南人”的倔强,又怀着用教育重塑家乡尊严的赤诚。

初识:被拒之门外的觉醒

(2018-2021)

第一次听说“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是看到公告栏里贴着的通知——带班方略、育人故事、案例答辩,这些陌生词汇让我心跳加速。

冲到教务处报名时,却被文件上“五年带班经验”的要求拦在门外。教务主任拍拍我肩膀:“晓楠再沉淀两年,班主任年限不够呢。”这句话像颗休眠的种子埋进心田。那天傍晚,我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听着隔壁班老教师指导学生朗诵《黄河颂》,突然明白:教育需要沉淀,就像黄河水裹挟泥沙才能奔涌向前。

蛰伏:偷师学艺的三年

(2021-2024)

政教处的“编外学徒”,成为政教处常客的我,像块海绵般汲取经验:偷看王老师用“夸夸本”转化叛逆学生,把“打架王”变成纪律委员;学张老师用“班级银行”治乱花钱,让学生懂得“知识能兑换未来”;观摩刘老师的班会设计草稿,发现她把防火演练设计成密室逃脱。

最触动我的是2020年观摩校赛。当看到李老师展示《班级成长时间轴》时,我猛然惊醒:原来带班需要系统思维,而非零敲碎打。那天我在笔记本写下:“早晚有一天,我也要站在那个展示台上。”

2024年我所在的学校濮阳市绿城中学再一次举行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我任职年限已够,主动向年级主任罗主任报名参加了比赛。虽然当时的五项全能还不太“全能”,但带着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也取得了校内比赛的第一名。

破茧:72小时的突围

(2025年3月)

2025年寒假过后,再一次接到区里活动通知时间是个周二,比赛时间是当周的周五。收到这个比赛通知后,学校主管政教的张校长就带着我们几个参赛班主任去找了王红玉老师,漂亮又亲切的王老师指导意见也是高屋建瓴,王老师在当天给我明确了思路和方向,回校后我和同事一起加班到深夜,修改课件,思考讲稿。

连续熬了两个大夜,终于在周四晚上除答辩之外的其他四项已经初见雏形,因为周五下午区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学组进行比赛,时间紧迫来不及让王老师再帮我把关,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先参加了区赛,比赛时看到台下亲切的评委和专家们,一点也不紧张。尤其是区教育办的霍慧洁主任,一直是微笑着看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区里的展会活动顺利结束,当晚就接到了通知,准备市展示活动的报名表和相关材料。区教育办的韩占奎主任给我打电话,非常亲切的说:晓楠,周一来盖章吧。

我们示范区中学组只推荐一名选手到市里参加展示,在得知我被推荐到市里时,学校的领导和同仁们纷纷向我表达祝贺和鼓励,这时我一个人身上承载了区里和校里对我的期望,当时心里已经不像第一次参加区赛时轻松了,心情还是有点紧张的。

张校长又带领我们去找王老师指导,几位同仁也是一直陪伴我,王老师肯定了我的目前成果,但也提出来针对性的修改意见,距离市里第一次展示活动时间已经非常近了,王老师担心我临时修改稿子会不熟练,建议我可以先记下来这些修改的方向,回头再修改。但我想,既然老师提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就应该努力做到。因为市里展示也是一场“硬战”,全市这么多优秀的班主任,我不能掉以轻心。

又是充实的两天备赛,庆幸在第一次市里展示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在向王老师报喜时,得到了她的夸赞,我又表达了感谢,本以为老师不会再回复我,没想到王老师直接给我打了电话,原来她比我还认真的去剖析了我的五项成绩,发现我的答辩成绩处于前十名班主任里偏下的位次,这是我的弱项,确实从准备校赛以来我就没有仔细去看过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日常班级管理经验去回答问题。

非常令我感动的是王老师百忙之中,带着孩子和爱人来给我送了一本关于案例答辩的书籍《班主任基本功修炼》,那天晚上我和王老师碰完面,在和煦的春风下骑车回家,一路走一路思考:这只是我和王老师的第三次见面,在此之前,我们从无任何交集,况且像这样的名师大家,是我平时说话都要斟酌再三才开口的。从她家到我家,开车都需要20多分钟的路程,她却在晚上带着那么小的孩子主动说:“晓楠,我这有这本书,你在网上买肯定来不及了,你等着我,我给你送过去。”

原来,这才是教育人的心,即使不是一个学校,即使之前毫无交集,当她得知我需要时,不仅毫不犹豫的将她的多年经验教授于我,而且主动送上我当下最紧缺的书籍。当下,我和我爱人说:好感动,王老师真的太好了,薪火相传,如果我今年能取得好成绩,未来有人需要我时我一定也会这么做!

当天晚上,在陪伴孩子玩耍时我就开始看这本书了,在市里选拔省赛选手前我还有两天时间,那两天除了上课时间我每时每刻都在捧着这本书,课间操上下楼梯也在读案例,被学生笑称“行走的教科书”。

看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在班级管理中我走了这么多的弯路,也明白了展示活动设置答辩环节的意义。58道答辩案例中,我的班主任生涯里几乎碰到了50道,但当时处理这些突发情况的自己并没有像书中写的这样面面俱到。也在那一刻明白,我们祁校长在一次次的全体会议上提醒我们年轻教师要一直读书的意义,如果能早阅读这些班级管理书籍,我想自己的带班成长路途应该会更顺利一些!

经过两天的埋头苦读和认真探究,第二次市里选拔省赛选手时我的答辩成绩成为了全场第二,我的总成绩也仍然是第一名。

涅槃:教育人的双重考场

(2025年3月)

就这样顺利进入了省赛,再一次和王老师报喜时,她又给我带来了其他几个专家评委的一些建议,于是我又一次开启了修改完善内容的路途,这一次不仅听了王老师的建议修改带班方略,我自己将班会也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本以为还会像之前几次一样,可以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提升内容的环节中,却没想到女儿在夜里突然高烧到40度,浑身打冷颤,我和爱人都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一晚上两个人都不敢合眼,就这样抱着女儿一晚上,一次次的量体温保证她的安全。天亮后,她的体温逐渐稳定,也开始熟睡,我们也等到了家里的老人过来,把孩子的情况和父母进行交接后,两个人便分别奔向了工作单位。

我冥思苦想将内容又按照王老师给的建议进行修改,终于赶在清明节假期前把PPT定稿,又去找了王老师帮我把关,去找她的路上我还记得自己骑着电动车一直在思考中间有些环节是否合理,思考太认真走错了路,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晚到了大约半小时,王老师就在工作室里等着我。

那天,王老师针对我的带班方略和班会又进行了补充和肯定,不仅给我敲定了PPT的内容,还帮我理顺了讲稿内容,剩下的就是熟记了。

清明节假期我在带女儿做雾化和背稿子之间度过,家——医院——家——医院——家,幸好孩子的病情逐渐减轻,我的内容也越来越熟悉。

假期结束,距离省赛只有两天了,我在空教室里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从上台、表情、动作、语气,每一遍都是掐着秒表练习。

绽放:黄河岸边的教育回响

(2025年4月)

终于在4月9日迎来了出发的日子,带着我的大行李箱和几位选手汇合,共同出发,到达黄河迎宾馆后,我们先进行了抽签,很巧,我们中学组三位选手的号码都处于中间位置。

办完入住后已经是将近1点,赶快洗漱换衣服去会场,一遍遍的练习着自己的育人故事,也见识到来自各地市的优秀选手们,这是年轻的我第一次来到省赛的舞台,毫不夸张的说在育人故事结束后,回到房间的我已经快被击垮了,没有心情吃饭,因为觉得大家都非常优秀,感觉自己被淹没到人海了。

心情沮丧到极致,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和我同屋的王玉芳姐姐跟我谈心,“晓楠,咱既然来了,就把咱准备好的内容顺利展示了就好了,你还年轻,即使失败了还可以再来”,这句话就像个定海神针,一下把我慌乱的心神稳固了。是啊,我还年轻呢,怕什么,大不了卷土再来!

就这样,我不再惧怕别人的优秀,而是专注于自己,顺利的进行了10号一整天的展示。班会展示结束后我看到评委们频频点头给了我很大自信,答辩抽到的2号辩题也是我们班里经常出现的问题,也顺利完成。

接着就是11号上午的才艺展示了,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到达会场的时候也是被震惊到了,大家的装备齐全、形式新颖,又开始了自我怀疑:我这根小小的麦秆拿什么和人家比呢?当下就想好:如果这次没有取得名次,三年后我一定卷土重来!

很顺利的结束了五项全能的展示,等待宣布成绩时,更是内心忐忑不安。帅气又亲切的刘肖主任还十分幽默,点评环节指出的问题让大家在笑声中成长,最后到了宣布成绩,先是小学组,我听到了我们濮阳的三位老师都成绩斐然,为她们感到开心。接着是中学组,推荐案例25名,有同行的张腾老师,但始终没听到自己的名字。直到典型案例,终于听到了25号张晓楠,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回程的路途中,欣喜但也带着反思,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也感觉通过这次比赛,自己好像成长了很多很多。

想到刘肖主任在点评时说“得了一等奖的选手,如果不被我们邀请做明年的评委,才是你们的损失,因为再也没有机会来带这个舞台,而二等奖和未获奖的选手还拥有更多成长的机会。”我想确实是这样,但即使我没有机会再回来展示,也希望自己明年能有机会再回来观摩学习。成长不止在于成绩,更在于这些无法代替的经历!

后记:成长是场温暖的接力

如今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三件“法宝”:2018年校赛观摩证、王老师的赠书、省赛选手牌“25”号。

它们见证着一个河南班主任的七年破茧路。最近收到首届学生从武汉寄来的明信片:“老师,我在长江边也带着学生‘修黄河大堤’(班级公约)。”

这场持续七年的基本功修炼,早已超越比赛输赢。它让我懂得:教育人的成长,从来不是独行,而是无数双手托举的旅程——就像黄河水奔腾千里,只因沿途有百川奔赴,星光引路。㉔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