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至11日
第八届河南省中小学
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
在黄河迎宾馆成功开展
河南省司培宁名班主任工作室
核心成员田茹
获得典型案例第四名
省赛归来即刻梳理复盘
愈发懂得
教育不是修补漏洞的手艺
而是构建生态的智慧
五项全能修炼绝对是
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我们来听田茹老师如何讲述
这场“甜蜜淬炼征程”背后的故事
教育如制糖,需历经熬煮的苦涩、塑形的焦灼,才能在淬炼中结晶出纯粹的甜。当我以“甜蜜”为核心理念设计备赛内容时,未曾料到这段旅程竟成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体悟——真正的甜,从不在表面的光鲜,而在于那些与困顿博弈、与遗憾和解的瞬间。
一、启程:从抗拒到重构的教育觉醒
虽已是有着10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老教师”了,但是对这场大赛知之甚少。三年前第一次观摩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我的内心是抗拒的:五项比赛的持久战,抽象的带班理念,捉襟见肘的才艺展示……我惊恐地打定主意绝不参赛。去年经历了“河南省优质课大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在短暂的空虚迷茫后我鼓起勇气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挑战“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而且要参加就要冲着省一等奖出发。从那天开始,我成了校园里的“教育观察者”:揣摩和记录着优秀的班主任老师们如何将打架事件转化为公民教育课;如何运用教育机智转化“问题学生”;班会设计如何改编成剧本再由学生投票决定故事走向……
除此之外,反复观摩2023年省赛选手的视频,让我堪称灵魂震颤。当冠军选手司培宁老师展示带班理念时,大屏幕上的数据链如神经网络般交织。我忽然领悟:教育不是修补漏洞的手艺,而是构建生态的智慧,我也要让我的教育哲学站上这样的舞台。
二、淬炼:多层赛事中的破茧之路
市赛通知像一声惊蛰节气的惊雷劈开平静。3月27日接到通知:3日后的3月30日参加“华龙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那一天,我焦灼地把儿子送到了奶奶家,3天的时间,硬是压缩出了一周的效率,直到比赛前一晚的凌晨依旧在调课件、背诵稿件。还好,比较丰富的比赛经验让区赛有惊无险的过关。
为准备一周后的市初赛,我依旧慎重地修改课件,在这期间,我的育人故事又易三稿,每次陷入瓶颈我都会深吸一口气,看看家庭微信群里婆婆发来的照片:两岁的儿子在户外嬉闹,一周没见的天真笑颜也给了我继续的动力。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
市决赛的现场,10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正是压力的作用,我再次精益求精:神态、动作、语速、眼神、道具……在忐忑的等待中迎来了第一名的最终成绩,顺利进入省赛。
省赛的每一场比赛,我始终没有勇气坐在观众席欣赏,能够进入到省赛的选手都是各地市级的佼佼者,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展示让本就沉重的压力更加重重叠增。这固然是一场班主任间的较量,当然也是同行间的惺惺相惜。赛场门外,到处都是我们脱下高跟鞋,光着脚,面对着反光墙面一遍遍练稿的身影,偶然的对视,从礼貌地微笑中能体会到大家备赛的辛酸与不易;最后一场才艺展示之后:瞧你热的,我的道具给你扇扇;她蒸的花馍馍送我两个,我做的糖人给你尝尝……这收获的又怎么不算是同战斗的战友之情呢?
三、深耕:五项全能的理念重构与实践突围
育人故事:在解构成见中看见生命微光
育人故事的初稿充斥着救世主般的自我感动。当我反复渲染如何用三十六计“驯服”那个“问题男孩”时,刚和爸爸看电影归来的女儿问我:“妈妈什么是成见?为什么说成见座山呢?”这句话成为叙事重构的转折点。我开始追问:教育者为何总将“转化”视为单向度的征服?这种“转化”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成见”?于是育人故事的走向转变为了用“师爱”和“同伴之爱”日积月累溶解成见。
当我们放下“矫正”的执念,才能真正看见“顽劣”背后的人性微光。于是在连续第七次推翻文稿的深夜,我终于迎来了较为满意的一版育人故事《魔丸是甜味的》。
主题班会:在技术浪潮中重建思维甜度
设计主题班会时我查阅了无数时政热点,回忆了班级里的问题清单,最终在六个选题中选择了《告别AI依赖,深度思考才甜》这一主题班会。六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技术接受快,但自律性和判断力不足。在学习压力下,部分学生为追求快速完成任务,选择依赖AI。如何提高学生的“智”能,让AI成为帮手,而不是“枪手”,迫在眉睫。源于生活的问题才是最该关注的问题,真实的做法才是最有价值的做法,如此的班会才是最能打动评委的班会。
在模拟演练中,学生反问:“深度思考是好,可它怎么会比依赖AI更甜呢?”这记叩问成为转折点。当我将班会结构改为“了解依赖AI弊端——学习中使用AI利与弊——深度思考创作有乐趣——家校活动品味甜”的渐进式设计,突然触摸到思维之甜的本质:不是否定工具,而是重建人与人、人与技术的温度连接。
带班育人方略:在系统建构中熬煮教育生态
零散的活动、碎片化的理念以及顶层设计的术语的都曾令我陷入迷雾,直到司培宁老师的一次联电。在她“糖分提取过程”的闪光提示之下,突然顿悟出“三维度课程模型”有了拉伸的方向:以甜为引,滋养成长,期望学生能像蕴含能量的糖分萃取、提炼、结晶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蜕变。分学段制定培养修其身、会学习、展风采的“甜蜜少年”的育人目标。
最终呈现的带班方略,配合“家校社特色课程”,以“课程育人”的理念构成完整的三维课程动态循环。“甜蜜实践课程” 脱胎于家校共育让教育从单向度的说教变成双向的甜蜜传递;“回甘反思课程” 则来自日常积极心理学“蜜罐效应”的实践运用。让抽象的进步变得可见可感。这个体系的成型,就像拉糖时需要均匀发力:既要坚守“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甜味”的核心理念,又要在课程实施中灵活调整拉力。那些在系统建构中熬过的夜、画过的思维导图、推翻重来的方案,都已化作支撑教育实践的筋骨。就像麦芽糖的韧性来自反复拉伸,带班方略的价值,在于让教育理想在真实的班级生态中,长出可触摸的生长脉络。
案例答辩:在压力裂缝中探寻应答智慧
案例答辩可谓是我备赛路上的“焦糊区”。12分钟的准备,3分钟的分析以及定性、定因、定策的分析流程在区赛、市赛中帮我迅速理清思路,却在省赛中成为五项全能中的拉分项。4月11日晚将近十一点的时候,作为50号的我独自坐在候考室里焦灼的候考,终于拿到案例的时候一篇成熟的对策分析流畅的出现在了草稿纸上,也许是压力过大,也许是期待过高,也许是睡眠不足导致的语塞,越想说出围绕“甜蜜班”班级管理理念设计好的应对策略越是语言磕磕巴巴……
那天晚上,回到房间已经11点半了,思绪却不肯放过自己,不断内耗:这下完了,一等奖肯定不保了……我怎么了?怎么会发挥如此失常?要是再来一遍就好了……明天的才艺展示道具准备好了吗?不行我得再看一遍……辗转反侧中,在手机屏幕昏暗的三点提示下,我紧闭着双眼,强迫自己进入睡眠,第二天迎接我的果然是浓重的黑眼圈。
才艺展示:在糖画淬炼中领悟教育火候
制作糖画的过程本质是控制与失控的辩证游戏。当我在第九次毁掉“甜蜜”字样的糖画时,我焦虑得想当场怒摔糖画笔,甚至在我的疏忽之下,女儿好奇地拿到糖画笔还意外造成烧伤,好在一切都有最好的结局。
麦芽糖需在65℃恒温中历经四小时的温柔守候,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守望。每个孩子都像锅里的糖浆,有的先泛起琥珀色,有的需要更久的沉淀当耐心化作精准的火候,方能让每个灵魂都焕发纯粹的甜。糖画笔恰似教育者的责任之笔。起笔时需胸有丘壑,既要勾勒知识的经纬,又要有个性发展的留白。如今,这一枚枚出自学生们之手的糖画已经成为了我们班“甜文化”的独特勋章。每一次进步都能在班级“甜蜜角”亲自执笔勾勒出一幅糖画。这份可触摸、可品味又健康的奖励,让每个高光时刻都化作班徽智慧树上的一颗颗甜心,见证着教育最甜蜜的力量。
四、回甘:在荣誉之外品味教育真味
最后的颁奖环节,刘肖主任风趣地倒着公布获奖名单。想到我来时的目标:全省第十,便手心捏出了一把汗,真不知能不能保得住。二等奖、三等奖公布了,为同伴高兴地同时又为自己祈祷。终于!第四名田茹!那一刻的惊喜与辛酸交杂的心绪一下把心脏充得满满当当……这场持续26天的精神远征:无数个哄睡孩子再爬起来修改PPT的深夜,那些被愧疚反复浸泡的亲情时刻,那些在技术迷宫中左突右撞的思维突围,那些在系统裂缝中寻找支点的绝望尝试……最终都融解为更深层的教育认知:真正的甜蜜从来不是目标,而是对教育复杂性的敬畏与拥抱。
当聚光灯熄灭时,没有冲入省前三名的遗憾浮上心头,比赛的真谛却时刻提醒我:师者如糖,甘从苦中淬,甜自裂隙生。不必追求完美的结晶,只需让每个粗糙的瞬间都透出努力向上的微光,秉持参赛的初心,做好那个在沸腾现实与理想结晶之间努力成长的甜老师。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