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濮阳教育在线 > 教育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濮阳市高阳实验学校“党徽闪耀•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展”(第一期)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市高阳实验学校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4-02 16:55:00   

孟辰璐 

1.jpg

‍‍‍‍在这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三月里,我们总会格外怀念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说起雷锋,您会想起什么呢?是他幼年失去至亲、在苦难岁月里的顽强生命力?是他积极响应号召、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发光发热的坚定信仰?是他出差一千里做了一火车的好事?是他那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年华?  

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不计报酬修理农民的拖拉机,到风雪中给路人拔车,再到工厂里勤勉工作、乐于助人的每一刻,他的事迹如星辰般点缀在中国大地上,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雷锋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觉悟,还有那融入血脉的“钉子精神”。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钉子能挤进木头里,靠的是钻劲和挤劲。”他将这种精神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冒着严寒为同志们修补棉衣,还是深夜加班学习技术,他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钉子精神”的力量。  

现如今,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肌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王万青,风雨行医40余载,他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草原上,用坚定与执着践行着医者仁心的使命;杨善洲,他用22年光阴染绿了荒丘,这位退休干部有着钢铁般坚定的意志,他的钉子精神见证了一份对环保事业的承诺;王顺友,在大山深处,这位邮递员孤独地行走,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责任的距离,展现了对岗位的忠诚和责任感……  

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践行雷锋钉子精神。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者们积极参与,他们热心帮助,他们传承雷锋钉子精神。他们如雷锋般,以一颗满腔热血的心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学习雷锋精神,就是学习那奋不顾身的劲头、那不带半颗私心的奉献以及那心中可容大江大河的大爱之心。它是一股温暖的力量、一种无私的情怀、一份坚定的信念。它体现为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它体现为对人民深沉的爱,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它体现为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面对挑战永不退缩。  

那我们缘何学习雷锋精神?自然不是为了名垂千古,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因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雷锋那样的精神坐标。它能指引我们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它能激励我们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它能提醒我们在成就面前保持谦逊。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  

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雷锋的话:“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雷锋精神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彼此的心灵。让我们一起,以小我成就大我,用实践证明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宋艺恬  

2.jpg

你们听,黄河的浪花里是不是还回荡着刘邓大军过黄河的号角?  

1947年夏天,邓小平爷爷和刘伯承爷爷带着解放军叔叔们,就是从我们范县的李桥渡口突破黄河天险的!那时候,乡亲们划着木船、扛着门板搭浮桥,连老奶奶都把家里的棉被铺在船上当掩体呢!  

你们知道吗?在清丰县单拐村的老房子里,藏着个“地下兵工厂”。八路军叔叔用纺车零件造子弹、用石磨盘改造成冲压机,硬是把锄头镰刀变成打敌人的武器!  

有个叫王二柱的小战士,他才14岁,夜里偷偷把敌人电线杆的瓷瓶拆下来当绝缘材料,被荆棘划得满腿是伤也不哭……  

最让我感动的是台前县姜庄村的小英雄姜明玉!这个12岁的小姐姐,在日寇扫荡时故意把敌人引向相反方向。她跑丢了鞋子,脚底板被碎石划破,却咬着牙在玉米地里和敌人周旋了两小时,保护了藏在山洞里的20多个乡亲。后来,人们在她牺牲的地方,发现她口袋里还装着半块没吃完的窝窝头……  

同学们,我们的红领巾为什么这么红?因为它是烈士鲜血染成的!在濮水河边走时,我们要记得脚下每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热血!吃着香喷喷的麦子煎饼时,我们要记得当年乡亲们宁愿吃糠咽菜也要把粮食送给八路军。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见到摔倒的同学主动扶一把,像当年掩护伤员的乡亲;认真完成每道数学题,像兵工厂叔叔精心打磨每个零件;把零花钱省下来捐给需要的人,像老区人民支援前线那样无私!因为——我们都是红色中国的接班人!  

王柳妍    

3.jpg

每天清晨戴上红领巾时,我都会想:为什么它的颜色这样鲜艳?直到读懂了王二小的故事,我才明白——那是无数小英雄用生命染红的!  

1942年秋天,山间的野菊花开了,可河北涞源县的老百姓却躲在深山里,因为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的土地。那时,13岁的放牛娃王二小加入儿童团。他总说:“别看我们年纪小,一样能保卫家乡!”那一天,敌人举着刺刀逼他带路。二小攥紧手中的牛鞭,悄悄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枪声四起!敌人这才知道中计,暴怒的敌人用刺刀刺穿二小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胸前的红领巾,染红了脚下的黄土地……  

同学们,王二小哥哥和我们一样爱唱童谣、爱爬树掏鸟窝,可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像青松一样挺立!他用生命保护了乡亲们,用鲜血告诉我们:红领巾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红布,而是少年先锋队最庄严的承诺!  

今天的我们不用再面对硝烟,但教室的课桌就是我们的战场。当我解不开数学题想放弃时,二小哥哥在荆棘中带路的身影就会浮现眼前;当我在升旗仪式上高举队礼时,总能听见风中传来他吹响的牧笛声。  

老师们常说:“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而我要说,我们就是守护这抹红的小卫士!让我们像二小那样,把忠诚献给祖国,把热情化作行动——认真系好每一粒纽扣,工整写好每个汉字,扶起摔倒的同学,擦亮校园的橱窗……这些小事里,藏着新时代少先队员的大担当!  

最后,请允许我用王二小最爱的童谣结束这次演讲: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他真的走了吗?不,他从未离开。看!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正飘扬着他青春无畏的笑容,那是永恒的精神传承,激励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李念宋  

4.jpg

在冀鲁豫纪念馆陈列着一个印有“抗日救国”四个大字而且已经褪色的挎包,看似普通,但它上面沾满墨迹和血迹。它曾跟随一位战地记者走遍大大小小的战场,承载了这位战地记者的满腔热血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这位战地记者名叫柳朝琦,他是我军历史上牺牲的第一位战地记者。  

1921年,柳朝琦出生于清丰县大屯集村。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人曾动员他退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他严肃地说:“一块布只有染一种颜色才是正色,我已加入共产党,誓不叛党。”1941年,柳朝琦到《冀鲁豫日报》任战地记者,他深入火线,哪里的战斗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发表的报道,鼓舞了万千军民的士气。他立下誓言:“抗日不惜七尺躯,救国只仗一寸丹,洒尽满腔英雄血,光复中华好河山!”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疆场。  

1942年12月4日,八路军要集中兵力围剿汉奸。接到通知后,柳朝琦第一时间奔赴战场。就在柳朝琦经过一处日伪据点时,不慎被炮楼里的敌人发现,敌人随即射出一排排罪恶的子弹。身中数枪的柳朝琦连人带车摔倒在地、鲜血直流。他忍着剧痛,从挎包中挣扎着掏出机密稿件,一张一张地撕碎,一口一口地吞到肚子里。敌人见他还有动静,又射出密集的子弹,柳朝琦壮烈牺牲,时年22岁……当战友发现柳朝琦尸体时,他的嘴里只剩一口纸浆……  

一片山河一片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柳朝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八路军总部授予他“记者楷模”称号,1950年毛主席为其亲笔签发《革命烈士证书》。  

如今,柳朝琦烈士已经离开我们83年了,这个挎包也经过83年岁月洗礼,已经褪去了原来的军绿色,但它承载的革命精神永不褪色。  

我也要像柳朝琦烈士一样勇敢、坚强。我要好好学习,让知识装满我的“小挎包”。等我长大了,我要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闫伟琳  

5.jpg

王二小出生于河北省涞源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为抗日根据地。虽然年纪小,但是王二小却心怀家国、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成为村里的小小“情报员”。  

1942年的一天,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展开大扫荡。王二小在山上放牛时遇到一支日军部队,日军逼迫他带路寻找八路军和村民的藏身之处。面对敌人的威胁,王二小没有退缩,而是冷静思考,决定将计就计。他假装顺从,带着日军在山中绕行,最终将他们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当枪声响起时,日军才发现中了埋伏,但为时已晚。愤怒的日军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年仅13岁的他,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保护了村民和八路军的安全。  

王二小的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不仅因为他的勇敢,更因为他的智慧和无私。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他虽然年纪小,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担当和勇气。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爱国不分年龄,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贡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王二小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让我们以王二小为榜样,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㉔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