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中,把文化自信放在首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传统文化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型。新课标在针对传统文化学习进行内容划分时,也是依照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等顺序依次列举,以体现小学各阶段的过渡。观察传统文化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内容设置,大部分都是围绕小学生关心的话题、身边常见的现象以及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展开。基于此,我结合课本,以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节气为例,引导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究。
探究传统文化—传统习俗
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例,低年级主要强调文化现象的感受,中年级则是从常见的传统文化载体出发,如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节气、民间工艺等等,要求学生获得自己的文化体验。高年级在此基础之上,多了一项文化传承的任务。可见,无论在哪一阶段,“学有所获”都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时候,应注重问题的探究和成果的展示,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追求深度的学习实践。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就突出了传统习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单元围绕这样的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以及查阅资料对全民族共有的传统民俗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通过对民俗活动的系统认识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淳朴民风与浓浓亲情,进而产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与传承之志。
基于“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分别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古诗三首(韩翊《寒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王建所著《十五夜望月》)、马晨明所著《藏戏》。选编的这四篇课在内容上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给了学生们一个本单元进行读写活动的特定情景。选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节日民俗,如过春节和吃腊八粥等,是中国人所普遍拥有的传统习俗。
为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节日习俗,我让学生做了传统节日手抄报。学生们首先搜集相关节日资料,接着筛选和整理相关资料,最后图文并茂呈现出来手抄报。学生们制作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手抄报,他们讲起这些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也是头头是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被祖先的智慧深深折服了。
探究传统文化—传统节气
基于课本中特别是古诗中常常出现节气季节等字眼,如“爆竹声中一岁除”“碧玉妆成一树高”“清明时节雨纷纷”“春眠不觉晓”“阳气初惊蛰”“小满气全时”,为了让学生们弄清楚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及不同节气的来历、每个节气该种植什么、收获什么,同时感悟祖先智慧等,我让学生做了二十四节气手抄报,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事记数方式并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这些手抄报,学生们探究了我国的节气、节日等传统文化的奥秘。这些知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自然的韵律变化,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可感可亲的烟火气。
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情感价值。学生们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节气就是和历史的一次相遇,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和节气,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而且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