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论智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与自由

作者:孔昱婷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8-16 10:16:15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媒体时代为新闻传播和新闻自由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当今社会,新闻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互动性和多元化趋势明显,然而,新闻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智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与自由的现状,分析新闻传播的特点、技术支持和新闻自由面临的挑战以及新闻自由的法治保障。

一、引言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对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推进和人民精神活动追求的提高,各类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社交媒体平台崛起,智媒体形式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新闻行业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2022年发表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提出“2020年至2021年,中国新闻事业全媒体化、平台化趋势日益显著,全方位增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规模增长放缓并继续致力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新华社-2022-05-16 10:32中国计协报告:中国新闻事业全媒体化、平台化趋势日益显著)

当今社会,智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变得更加迅速,新闻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限制,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

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用户信息隐私受到侵害、新闻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更易出现信息茧房等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新闻自由与法治建设,新闻传播活动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争议。同时,由于新闻自由的边界模糊性和复杂性,如何平衡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与新闻自由,避免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新闻侵权,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近年来,法院受理的网络侵权纠纷逐步增长,现在的“口水战”主要发生在微信群、朋友圈以及短视频平台,传播力和危害性都被网络空间无限放大。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共审理了15起新闻侵权案件,且只有1起是媒体胜诉。(中国法院网-郭京霞:《新闻侵权:为何媒体多败诉》)

二、智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一)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

1.即时性

智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借用互联网、移动平台等设备,尤其是借助chatGPT、大数据的工具,能够实时捕捉事件的最新信息并及时发布新闻,确保公众能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发展与变化,简化了传统媒体发布新闻的流程,使新闻创作变得更加便捷。

同时,新闻发布和传播的速度也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当下微博热搜和公众号平台的走红,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且传播的覆盖范围广,能引起较大的公众讨论。

即时性这一特点在公关领域和长期性事件中的体现最为明显。从2024年1月20日起,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矛盾的激化,到现在的紧张局势都迅速通过各类智媒体平台得到传播。百度上所呈现的时间脉络便有193条。在当地时间9日晚,甘茨宣布退出以色列战士内阁这一消息在我国10日上午9点传播,几乎在小范围差值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2024年6月13日15点09分,直新闻发布了当地13日联合国难民署关于巴勒斯坦难民人数的报告,微博上有关“巴以冲突”的话题还在及时更新。

2.多元性

随着智媒体的普及,新闻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传播,而是能够通过新型的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传播。而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兴起为公众提供了发布观点和评论的场域,推动新闻传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公众视野的扩大和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新闻不再仅限于某一领域内单调的文字内容,而是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还增加了画中画等多种形式,把以往难以接受的文字新闻转化成了了生动、鲜明、贴近生活的形式,提高了公众对于新闻的接受度,使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巴以冲突中,信息来源多样,包括当地政府和联合国的官方声明、战地记者的报道、社交媒体用户分享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观察报告等。这些多元的信息来源使得新闻内容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多样。在微博中,不仅能够看到来自官方新闻机构“央视新闻”“直新闻”报道和转述的冲突双方政府的官方声明,还能冲突当地人民、战地记者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所见所闻。除了文字描述外,还有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现新闻现场的情况。在联合国2024年6月13日15点整发布的微博中,一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他眼中加沙战争的灾难性画面。这使得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巴以冲突的实际情况和最新进展。

3.互动性

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传播,而是演变成一种双向传播的互动过程。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和推广,公众成为了新闻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所观察到的社会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提供新的事件视角。而平台也为公众提供了进行评论和反馈的场地,公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感兴趣的事件的发展动态,或者对新闻信息进行转发、评论,参与到新闻的再次创作过程中。微博热搜中智搜是公众传播的一项印证。智搜中包含了大众看法、热门云词、典型观点,这无疑不证明着公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在6月13日登上微博热搜第10名的“没有趟不过的河只有一定要救的命”中,一共有92家媒体、数多网友参与讨论。铁骥视频在6月13日上午10点55发布讯息后,29分钟内的话题阅读量便达到了408万,讨论量为503、互动量为865,这足以印证公众在微博中的整体参与度同传统媒体时代的不同。而在智搜中,也能够看出公众对于此次事件的态度,其热门云词多出现“人民警察”“致敬”“救人”等词语,典型观点也多为对于人民警察救人的赞扬。

4.风险性

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得虚假消息快速传播。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布需要经过一层层审查及批准,而智媒体时代,特别是自媒体盛行的当今社会,任何公众都有机会发布讯息,不仅真假难以辨别,导致信息误解,而且由于部分公众法律意识淡薄,其消息传播可能存在侵权行为,带来法律风险。

同时,由于公众参与度高,对于一个事件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评论,公众的反应和态度易于对事件形成不必要的舆情,受舆情影响较大,不利于正常的新闻传播。

(二)技术支持

1.人工智能

智媒体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将复杂、多变的信息快速整合,高效地从海量信息中选取有用素材,并加以整合,提高了新闻创作的效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新闻生产流程真正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研究-杨唯)

新华社于2015年11月7日推出的“快笔小新”写作机器人依赖固定程序和模板,能够快速匹配适用稿件,进行新闻创作。在九寨沟地震中,快笔小新仅用25秒便完成了新闻写作并将地震讯息发送至中国地震网官方微信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生产速度。

基于受众的性格和兴趣偏好,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和知识需要,而且利用智能搜索引擎,受众一次性输入想要查询关键词,能够快速查询所需信息,减少手动查询的时间,提高效率。这种定制化的内容推送不仅提高了受众体验,还增强了受众对新闻平台的粘性。

2.大数据

大数据不仅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存储管理库,而且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信息存储管理库中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合理时间内整合出全面、深入的新闻稿件内容,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实证性,为新闻报道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实时监测、追踪和分析新闻传播和其他的信息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热点话题和新闻线索,提高媒体报道的时效性,以快速准确地揭示社会热点和热议话题;了解受众需求和新闻趋势,为新闻媒体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定位和方向指引;根据受众反馈,对此次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和量化,不断提升新闻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

浙报集团,作为全国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省级报业集团,与青云科技合作,通过“媒立方”私有云基座,实现了数据共通、资源集约使用。同时,浙报集团通过媒体融合,以混合云形式,打造了以新闻资讯为核心、以文化生活和智慧服务为延伸的综合传媒文化产业格局。(携手浙报集团,入选“智媒体”创新引领十大案例!??2023-12-04 11:51 青云QingCloud)

三、智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自由

(一)智媒体时代新闻自由的挑战

1.虚假新闻泛滥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权限只集中在专业新闻机构,且需要经过层层核对、审批。然而智媒体时代,网络平台降低了对新闻内容、信息的审查标准,给予受众一定传播信息的自由空间,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故意夸大事实、捏造事件、散步虚假信息,极易产生虚假信息。且在网络空间中,遵循“内在实名,外在匿名”的原则,虚假信息的传播在一般受众眼中难以辨别真假,误导性强。虚假消息不仅误导公众,还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降低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

2.伦理道德丧失

在高度商业化的智媒体时代,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新闻点击量和传播量,可能出现夸大其词、捏造事实、断章取义的现象。新闻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对于新闻的不实报道仅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形象,影响了其发展,而且容易误导公众思想和判断,使之产生错误认知,甚至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3. 模式化内容生产

智媒体时代下,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几乎各个新闻媒体均选择采用科技化手段,机器人写作仿佛已经成为新闻行业的一种新趋势。这种自动化模式提高了新闻创作的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的投入,但是规模化批量生产新闻容易产生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且人工智能往往单一地用数据库所储蓄的固定模板进行创作,容易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输出,难以在社会中引发大规模共鸣。同时,这种模式化内容生产不仅有降低新闻质量的限制,还可能限制新闻多样性和自由的发展。

4.算法偏见

智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和推送依赖于大数据算法,算法基于对于数据的计算,倾向推荐的新闻信息难以捕捉,容易导致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被忽略或误判,使某些重要新闻被淡化,而一些非必要新闻却被过度强化。这种算法偏见不仅限制了新闻的传播范围,还限制了其他公众的自由的信息接受能力。

其次,大数据算法的推荐系统通常基于公众的个人喜好和点击阅读数据来推动新闻,对于公众不喜欢接受的信息便不予推送。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可能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信息,限制了公众的认知视野和新闻自由。

5.新闻侵权

智媒体时代,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公众素养参差不齐,容易出现侵犯他人权利的现象,包括未经授权,擅自转载、使用新闻作品,且未注明转载出处和原作者信息;未经当事人允许,擅自公开其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权,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被多个网站和平台大量收集,更易出现个人隐私被外露的情况;利用AI技术生成不实稿件和报道(胡荣锦,陈功.AI新闻侵权行为的表现、界定和规制-中国记者2024-01-15期刊);随意篡改新闻内容,造成事实失真……

(二)新闻自由与法治保障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出台的《出版物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新闻媒体的设立和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但是对于智媒体时代新闻自由界限的规定仍然较为模糊。因此,国家相关部分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喻国明,侯伟鹏,程雪梅.“人机交互”: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法律问题与伦理逻辑.郑州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5):79-83,159)明确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和新闻自由的适用范围及侵犯新闻自由的法律后果。

2.增强责任意识

智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大幅增加,一旦发布不实信息或侵犯他人权益,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智媒体时代,新闻自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自由,新闻责任更加凸显。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公众、新闻媒体和其他从业人员也需要强化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智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传播的互动性,新闻监管的难度和广度受到挑战。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新闻管理制度和规定,以防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其次,通过加强媒体和个人监督,保障新闻行业的良性运行。

4.加强法治宣传,提高素养

国家可以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媒体素养,理性看待不同的新闻事件。同时,也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业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四、结论

智媒体时代给新闻传播和新闻自由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虚假信息飞速传播、媒体道德沦丧、新闻侵权等挑战,因此,如何界定新闻传播和新闻自由的法定边界和平衡新闻自由与法治建设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抓住智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智媒体新闻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牛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