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不少地方的街头有两种暖心小站——帮找工作的就业站和送爱心的爱心站。这些小站看似不起眼,却悄然织起一张张衔接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民生保障网,让劳动者实打实收获了便利。
就业小站是疏通经济脉动的毛细血管,河南的就业驿站瞄准了传统服务体系的盲区,通过打通县乡村三级节点,省级岗位库直接连通村头大屏,外出务工人员不再为一条招工信息奔波百里。城市里,例如郑州的乐业小站不仅在社区有,在高校也有,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对接就业渠道,从“人跑腿”到“数跑路”的转变,正是对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响应。驿站不仅是职介所,还嵌入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传统就业服务从保岗位向提质量进化,呼应着对更高质量就业的追求。
面对高温天气,河南各地建起的避暑驿站也是暖心的民生工程。五月起,全省多个市区高温天气纳凉驿站24小时开放,包括工会驿站、爱心驿站、劳动者驿站、骑手驿站、地铁站内纳凉点等,这些“送清爽”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户外劳动者的避暑需求。驿站将建立15分钟服务圈执行落地,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感可及;政府定标准、社会出资源的共建模式,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不断扩容升级;岗位数据直通村级终端,高温预警直连驿站开关,打通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需要多层级协调。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亟待改进的问题。就以暖心驿站来说,有一些在后续运营中不同程度出现闲置情况,或位置不好找、地图不准确,或去了不开放、功能不适用,如此种种都会让爱心打折扣,也再次说明改善民生并非一锤子买卖,及时关注不同群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困,持续跟进、动态优化,才能让好事办出好效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村口屏幕的就业信息,到城市街头爱心冰柜里的消暑饮品……在基层治理中持续注入人文关怀,把养老、托育、就业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这些小细节攒出的真心和暖意,便是民生长卷中的生动注脚。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