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濮阳日报》已经四十岁了。我的青春和职业生涯,一直是伴随着《濮阳日报》的成长而成长。一直想写点什么,但一直不敢动笔。我与她——《濮阳日报》的情缘,是埋在心底的柔软,是印在脑海里的珍惜。
心灵的记忆。多年前,我去濮阳日报社投稿,从开州路拐进来,先是看到几棵大桐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投稿来早了,我就把自行车停在树荫下,坐在树下的水泥台上等编辑老师。树后两排红砖砌成的平房自成院子,进院的山墙上是公示栏,上面贴着前一天《濮阳日报》的每个版面,还有有奖挑错的公示。读者挑出报纸差错,还可以得到奖励。当时的濮阳日报社办公条件很是简陋,印象中编辑老师都是几个人一间办公室,办公室里堆满了报纸和稿件,一走进院子,纸香墨香沁人心脾。
学习的平台。我在市直单位办公室从事文字和宣传工作,因为自己驾驭文字能力不高,加上各单位都有宣传任务,所以,能在《濮阳日报》发篇稿件是十分荣幸的事。我们的稿件多投在综合新闻版,张永峰主任、杜景梅老师、李欣老师,都是我学习新闻写作的领路人,对我的每篇稿子都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有的甚至改得面目全非,我看后都觉得脸红。尤其是张永峰主任,还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讲解新闻六要素和写作实务。只是,后来可敬可爱的张永峰老师早早离我们而去,天不假年,令人唏嘘。
工作的帮手。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把所取得的工作成绩、总结出的经验,通过《濮阳日报》宣传出去,同时也通过《濮阳日报》学习市直各单位、各县区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在周源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采写了《孤岛上的坚守》,在全社会树立了节约用水理念、普及了市民用水知识,让读者了解了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在邢金善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拍摄了《红管家宋宗恩》,通过一组图片,反映出普通仓库保管员宋宗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务实奉公的老党员形象。在连续几年的年度综合考评中,我们单位的宣传报道工作都名列前茅。
友情的纽带。濮阳日报社有一个专门联系读者、作者和群众的部门叫群工部。在刘殿文主任、王俊安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向记者、编辑老师学习,向同行、同事学习,不但提高了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感情、增进了友谊。甚至当一些新闻监督类稿件刊发后,双方还在群工部共同协商工作整改、共同提高的措施。更令人难忘的是,在群工部的组织下,我们读者、作者和记者老师一起前往日照、连云港学习交流。在日照海边的家庭式小房子里,我们一起吃海鲜、听涛声、看日出、谈心得。在连云港花果山上,我们远眺海天一色、近观水帘洞天,希望自己能像孙悟空一样无所不能,写出花团锦簇的文章,大家的感情进一步拉近,对后来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十年,我们已然老去;四十岁,《濮阳日报》恰是芳华。
祝《濮阳日报》的明天越来越好。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