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大省河南而言,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奋力建设文化强省,让三苏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华彩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苏洵、苏轼、苏辙在文学艺术、思想学术、治国理政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一门父子三词客”是三苏父子书写的文化传奇。三苏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河南在宋代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研究三苏在京师开封的任职经历与功绩,对河南的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大有裨益。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进京,欧阳修向朝廷推荐苏洵,三苏顿时名满京城,苏轼、苏辙也于次年考中进士。在宰相韩琦推荐下,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朝廷正要修礼书,于是就命令苏洵参与《太常因革礼》的修撰。苏洵的文章以论兵、论政见长,纵论古今,指切时弊,不为空谈,常有独到的见解,颇有韩愈行文之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应制举考试,名列前茅。苏轼在开封任职时间最长的官职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院在皇宫中,直属于皇帝,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翰林学士要求通晓经史、察古知今、才思敏捷、起草迅速,诏书要求文辞表达准确、措辞得体、文理通畅、字句简明。苏轼是文章大家,担任翰林学士可以说是非常胜任的。苏轼的另一贡献是上疏言事,勇于对朝政发表批评意见,这是苏轼为政的特点,也是他屡遭贬谪的原因。
苏辙,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苏辙同其兄长苏轼都是嘉祐二年进士及第。苏辙在开封任职近10年,从右司谏、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一直做到副宰相。苏辙的文章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汪洋淡泊,秀杰之气终不可掩。苏氏兄弟同任翰林学士,传为佳话。苏辙在翰林学士任上出使契丹,应对得体,三苏的文章在契丹广为传诵。苏辙任台谏官,以直言敢谏著称,颇有乃兄的风采。苏辙的政见也与苏轼大体相似,政策主张温和稳健,考虑社会的承受力,以不扰民为标准。
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是重要的文化名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京师开封居住和任职是三苏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是三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苏不仅在文学艺术、学术思想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而且都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有廉洁从政的操守,有不随波逐流的立场,有良好的家风家教。河南要重视对三苏在开封期间活动的研究,深入挖掘三苏文化的丰富内涵。
设立省级三苏文化研究中心。依托河南省社科院、高校等机构,整合历史、文学、政治学等学科资源,系统梳理三苏在开封任职的制度实践、治理思想及其与河南的历史关联,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精选三苏政论、奏疏、诏书等文献,结合现代治理语境进行解读,推动历史智慧转化为治理能力。
打造“三苏京华轨迹”主题线路。以开封为核心,串联洛阳、许昌、汝州等地遗址,开发“三苏在河南”沉浸式文旅项目,结合数字技术重现宋代朝堂场景、政论辩论等,打造全国首个“古代文官治理体验基地”。
举办“三苏文化与现代治理”学术论坛。邀请政、学、商界代表,围绕“民本思想与乡村振兴”“务实精神与产业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形成“历史文化赋能现代治理”的河南方案。
推出三苏IP文创产品。开发“苏洵论才”“苏轼理政”“苏辙出使”等系列动漫、桌游、非遗衍生品,将三苏的治理智慧转化为年轻群体易于接受的文化消费品,提升文化传播力。
三苏在开封的任职经历,既是宋代政治文明的缩影,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精神的写照。河南作为三苏的“政治舞台”和归葬之地,承载着三苏文化的核心历史记忆。深入挖掘三苏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历史资源定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