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末元初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状元之才,历经乱世流离,最终在元朝初年成为文坛领袖和治国重臣。他,就是濮阳人王鹗。王鹗的一生,是金朝灭亡与元朝崛起的缩影,更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的生动写照。
一、出身与早年经历
王鹗,字百一,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曹州东明人(元朝东明划归大明府开州管辖)(今濮阳县八公桥集人)。他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曾祖王成、祖父王立、父亲王琛均为地方名士。据《元史》记载,王鹗出生时,庭院中飞来一只大鸟,鸣叫不已,乡中一个叫张奫(yun)的老先生认为这是吉祥之兆,盖取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之意,遂为其取名为“鹗”,寓意其日后必能如鹗鸟般翱翔天际,成就非凡。(引自元史·王鹗传)
王鹗年十九,由东平贡礼部,再荐科名,会河朔乱(濮阳四牌楼南门写有河朔保障字体),举家南渡。流离顿挫中,身愈困而学愈力,故其成就有过人者。正大甲申,登词赋第一甲第一人第。(引自元朝名臣事略)
自幼聪颖的王鹗,果然不负众望。他悟性极高,每日能背诵千言,且长大后工于词赋,文采斐然。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王鹗赴京应考,一举夺魁,成为金朝末年的状元。这一成就,不仅为他赢得了“文魁”的美誉,更开启了他仕途的第一步。
二、仕途坎坷与乱世流离
中状元后,王鹗被金朝廷授予应奉翰林文字一职,这是金代翰林学士院中的一个重要职位,负责起草诏令、撰写文书等工作。在职期间,他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务能力,迅速崭露头角,赢得了朝廷上下的广泛赞誉。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金朝末年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的加剧,蒙古大军逐渐逼近。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金朝灭亡。在这场历史巨变中,王鹗与其他文武官员一同被俘,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幸运的是,蒙军万户张柔早闻王鹗大名,深知其才学出众,遂将其救下,并安排馆舍于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在保州的十余年里,王鹗深居简出,韬光养晦,一边潜心研读儒家经典,一边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变化。
三、忽必烈的重用与治国之道
忽必烈为王子时,便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广泛招揽四方文采超群和学问深厚之士,讲经论道,探讨治理天下的道理。他听说王鹗的才名后,便心生仰慕,决定将其招至麾下。
甲辰年(1244年),忽必烈派遣平章政事赵璧、礼部尚书许国祯专程到保州,以庄重的方式聘请王鹗。王鹗起初顾及名节不願出山,向忽必烈提出每年要去金哀宗坟前祭拜一次,以报哀宗知遇之恩,忽必烈竞爽快的答应了他,王鹗被忽必烈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这位未来的君主。
到了忽必烈府邸后,忽必烈对王鹗礼遇有加,不仅赐坐口必称“状元”,还朝夕接见,询问治国之道。王鹗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忽必烈解答了诸多疑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主张尊师重道、重视教育,认为“自古帝王得失兴废可考者,以有史在也”,建议设立史局纂修实录和辽、金二史。他还推荐了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鸣等人为学士,共同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
忽必烈对王鹗的学识和才能极为赞赏,特授其为翰林学士承旨(可直接见皇帝相当于内相)。这一职位在唐朝时期便已设立,是翰林学士的首领,负责起草诏令、职掌机密等工作。在元朝初年,这一职位更是权重一时,相当于宰相之职。王鹗担任此职后,凡朝廷发布的政务诰命和律令典章,都由他审核裁定,足见忽必烈对他的信任与重用。
四、尊师重道与儒家文化的传播
王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一位深谙儒家文化的学者。他深知儒家文化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广和传播儒家思想。
在漠北朝廷期间,王鹗上奏朝廷,建议在农历八月的第一个丁日(秋丁之日)举行释奠礼,这是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他主办此事。王鹗亲自撰写祭祀文稿,并庄严隆重地举行了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从此以后,每年的春秋二季,祭孔仪式成为常规,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文化在元朝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王鹗还亲自撰写了《论语集义》一卷,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他的这部著作不仅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更在元朝初年掀起了一股尊师重道的热潮。王鹗还奏请忽必烈在全国十省建立学校,为国培养选拔人才
,清开州志马允刚一诗中写道“十道抡才金在溶”,为华夏后世教育事业呕心励血开了先河。
五、晚年生活与身后影响
至元五年(1268年),王鹗以年迈为由请求致仕(退休)。忽必烈深知其为国操劳多年,不忍其再受奔波之苦,遂准其带俸禄致仕,并赐以宅第、田产等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无忧。
致仕后的王鹗,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和儒家文化的传承。他时常与故友亲朋相聚,共话时局变迁和儒家文化的兴衰。他的著作和事迹也广泛流传于后世,成为元朝初年文坛和政坛上的佳话。
王鹗于至元十年(1273年)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忽必烈闻讯后,深感痛惜,特赐其谥号为“文康”公,以表彰其一生的功绩和贡献。
王鹗去世后,他的著作和事迹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元代文学家王守诚在《元朝名臣事略·跋》中分析元初名臣多出的原因时,便提到了王鹗的名字。他认为王鹗作为“异域之臣”和“亡国之俘”,能够在元朝初年得到忽必烈的重用和信任,并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能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实乃“幸运”之至。然而,这种“幸运”背后所蕴含的,却是王鹗对于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于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
结语
王鹗的一生,是金朝灭亡与元朝崛起的缩影,更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的生动写照。他以状元之才,历经乱世流离,最终在元朝初年成为文坛领袖和治国重臣。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元朝初年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著作也广泛流传于后世,成为元朝初年文坛和政坛上的佳话和典范。
王鹗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和环境,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勤奋学习、勇于担当、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和印记。他的故事和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作者:崔运旺,濮阳市崔氏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