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艺术创作的守正创新问题之前,我最近在读的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中的观点正可以很好概述这个问题以及我的个人观点。毛主席在《矛盾论》一文中提到:时间一切事物的发展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其内部的运动,而矛盾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形式。换言之,事物的发展与进步过程皆是在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中实现的。艺术也不例外,自古以来,不管是中国画因朝代更迭引起的变化还是西方不同画派的交替,都是在“守”与“创”的矛盾中不断进步直到今日。而《矛盾论》中还提到一切矛盾都具有其普遍性与特殊性,艺术的守正创新问题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表现形式、中西方差异、学习过程以及作品意义等,这些在下文都会有所阐释。
一、如何理解“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一词的本意是指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在艺术创作中,我认为守正创新不仅指在创作题材、创作技法等专业层面的传承和开创,同时也是指作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的继承与创新。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民族更是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中国的传统工艺与传统艺术不胜枚举,甚至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传统艺术,戏曲、瓷器、书法、中国画、皮影戏等艺术形式更是享誉世界。而艺术创作的“守正”自然是要把握住我们的核心文化,发扬我们的本土艺术,同时也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让千百年前的艺术以我们现代的新形式、新想法、新创意呈现并传承下去。
二、艺术是在守正创新之中不断发展的
放眼世界,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例如西方十分出众的印象派艺术。最初时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一作品展出时,其技法和画面的呈现都是前所未有的,甚至不被当时的主流画派重视,并且嘲讽说“不过是花了一个日出时的印象”,而这也成了印象派命名的由来。而后来又有很多优秀的印象派画家涌现出来,在坚持油画创作的方式上注重观察光影以及自然的颜色变化,并且盛极一时,将西方艺术对于色彩的理解引领到一个新高度。即使在今天,体悟印象派的画作仍然是很多学习绘画学生的必经之路。
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在守正创新之中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之风兴盛。徐悲鸿先生1920年发表的《中国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此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另外徐悲鸿先生提出的“新七法”总结了中国画的要领和精髓,结合西方绘画的长处总结而出,至今仍在沿用。而徐悲鸿先生最大的贡献当属于他与蒋兆和先生一起创立的“徐蒋体系”,将西方艺术的学院制度引入中国,并且创立以素描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徐悲鸿先生提出这个主张时,国内有很多艺术保守派表示反对并进行抨击并拒绝这种改变。但最终证明这种创新赋予中国的艺术环境新的活力,艺术学院的存在让学生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对大众发挥了很好的普及作用,让“艺术”的门槛降低,从精英艺术变成大众艺术,让大家知道人人皆可学艺术,从而极大改善了艺术的受众群体以及传播范围。而我们现在读的艺术院校、考前的艺术培训机构,都要得益于当时的“徐蒋体系”。而素描的引入也为中国画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现在素描已经是每一个美术生终身的必修课,由此足见徐悲鸿先生当时秉持的创新理念的前瞻性与正确性。正是因为他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让中国的艺术发展长久受益。
三、当代守正创新的艺术作品的分析
在这个世界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的形式也变得十分多样化,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在守正创新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成为我们的榜样。近些年,国漫与国漫电影市场开始崛起,例如热度比较高的《青蛇·缘起》《大圣归来》《姜子牙》等电影,在上映之后收获了大众的一致好评,甚至得到央视的点名表扬。这些电影的故事内容与角色均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将家喻户晓的故事打造成电影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电影制作期间大量参考了中国山水画的配色、传统建筑样式等,最终打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作品。再比如青少年喜爱看的《雾山五行》动漫爆火出圈,其中引用山海异兽与“五行”的概念,其中炫酷的特效和流畅的打斗赢得国际上许多网友的盛赞。又比如前两年因参加比赛获奖的大学生吴俊达与他的系列作品《山海有灵》,许多媒体争相转发……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对象,他们在守正创新过程中,坚守中国的优秀文化,并通过创新的想法赋予作品新的灵魂、引领艺术的发展。
四、守正创新问题的思考与总结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坚持守正创新,就要扎根于生活,关注国家的历史与人民的生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作。“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当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刻板保守注定被淘汰。更何况当代各艺术门类相融相通,各种艺术形式结合着现代科技不断创新,艺术创作已经具有无限可能性。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把握好“创”的力量,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文心雕龙》说:“沉吟铺词,莫先于骨。”我们除了要把握住我们的核心文化传统文化,也要学习那些先辈艺术家们的风骨与气节,以及他们以笔墨为刀、以丹青为歌的与国家共进退的胸怀。“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灵活变通,守住我们的根基,保证文化道路正、价值观念正、审美意趣正、思想内涵正。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多知识相结合,不断推动我国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何骏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