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文化•旅游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晁哲甫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4-03 19:20:41   

图片1.png

晁哲甫是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抗日战争前,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七·七”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建国前曾任中共清(丰)南(乐)边东县委书记,冀鲁豫行署主任。解放后,历任平原省政府主席,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兼山东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并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70年12月13日在济南逝世,终年76岁。  

由进步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晁哲甫,原名晁登明,又名晁蜇夫,河南省清丰县六塔集人。1894年12月3日生于破落地主家庭,父兄兼营小商。他10岁入学,1910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接触到《新民丛报》《国凤报》等进步报刊,目睹当时政府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的残酷现实,产生了“投笔从戎”的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晁哲甫等进步同学组织了一个全体学生参加的“乐群会”,他被推举为会长,率领同学们向县教育会请愿,要求撤换校长、教员,掀起了清丰县历史上第一次学生运动。  

1923年,谢台臣到大名创办省立第七师范,担任校长,晁哲甫应邀到大名协助筹办,初任训育主任,后任教务主任,王振华作训育主任。他们三人组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广招人才,聘请了一批进步教师。这所学校一开始就摒弃了旧教育制度的那一套,提倡教育改革,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探索实行新教育的途径。  

1926年暑假后,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冯品毅应邀到大名七师发展党员,建立组织。晁哲甫当时不是党员,当他知道学生中有了共产党,内心感到高兴,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刘大风等党员到武汉参加革命工作,对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方支持。1927年4月,北方区委派李素若到大名任特支书记,七师党组织迅速发展。不久,晁哲甫、谢台臣、王振华等一起加入了党组织,大名七师完全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成为直南革命的一个策源地,培养了大批骨干,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2.png

忠诚党的事业 不顾个人安危  

晁哲甫入党后,对当时已前进到豫北的北伐军曾寄予很大希望,积极鼓励学生响应北伐,组织学生中的党员团员回到本地开展活动。为迎接北伐军,他奔走联络,在老家清丰参加军民联欢大会发言祝贺。后来听到蒋、王相继叛变,即提出隐蔽地发展我们的工作。1929年春,濮阳县发生了地主劣绅操纵民团袭击群众大会,将原七师学生、濮阳县委领导人赵纪彬、刘汉生、王卓如、李大山等人逮捕的“温邢固事件”。晁哲甫立即以治病为名到北平、天津,利用各种关系,进行营救活动。七师复课后,多数学生经受过实际斗争的锻炼,进步要求更加迫切。他还亲自去北平、天津聘请了一批进步教师,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又大量购买《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供学生自由阅读。这样,七师实际上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干部学校”。党的活动经费困难,他就减少对家庭的供给,每月拿出二、三十元上交给组织,必要时随要随拿,需要多少拿多少。不但大名县委的经费主要依靠晁哲甫、谢台臣等同志供应,连邢台中心县委、直南特委的经费有时也靠他们筹集。  

1936年,受校长王振华邀请,晁哲甫又到了七师重任教务主任。这时,学校斗争更为复杂。训育主任黎琴南以托派关系进入七师,企图把七师变成他们的阵地。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发生后,托派就利用这个机会,积极活动,在课堂上、周会上大肆散布其观点。晁哲甫说服王振华把这个托派分子驱逐出校。北平托派因此骂他是“专制魔王”,企图鼓动风潮,晁哲甫坚决顶住。不久,他与直南党的负责人张玺取得联系,弄清了党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更加坚定了与托派斗争的决心。  

图片3.png

高举抗日旗帜投身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晁哲甫恢复党籍,投入了抗日洪流。全面抗战开始,学校停课。为了培养抗日干部,他和王振华、孟夫堂(大名十一中学校长)共同研究,在七师开办短期训练班。他亲自拟定教育计划,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进行抗战理论、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的教育。不久,国民党保安队占据了学校,他就把学生以县为单位组织起来,派回农村去作抗日宣传工作。他自己也奔走在南乐、清丰、大名等县,高举抗日旗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在清丰城东,他联合开明士绅,收集民间和旧民团的枪支,建立清丰县民众联合抗日自卫团,亲自拟定组织办法并贯彻实施。自卫团设立一整套政治工作机构,大队设教导员,中队设指导员,小队设训练员,除站岗放哨、军事训练外,每天都安排一定时间学习政治。干部和战士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最后自卫团发展到四个大队,12个中队,一千四五百人。为筹措经费举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他变卖了家产。他是训练班的领导者,又负责讲课,还承担后勤供应。第一期招集学员57人,多数是抗日热情很高的小学教师。经过短期训练大部分配到自卫团里做政治工作或军事骨干,接着又办了第二期,学员100多人,训练过程中配合自卫团夜间出动,到濮阳柳屯一带破坏敌人交通,割断敌人电话线,同时发展了党员和民先队员。训练结束后,一部分充实到自卫团扩大抗日武装,一部分到农村组织发展抗日民众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了地方上的主要干部。  

争取丁树本共同抗日,晁哲甫起了很大作用。1938年夏,清(丰)南(乐)边东县委撤销,晁哲甫调任直南特委统战部部长。他为争取丁树本共同抗日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对待丁树本的政策上,开始,直南党组织受王明“右倾”路线影响,只讲团结,忽视斗争。丁树本原是冯玉祥的部下,名为冀南六县专员,实际人枪不多,躲在濮阳东南的黄河岸边,失去了统治能力。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众工作正在蓬勃发展,本来可以及时把抗日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创建抗日根据地。但有些同志尊丁树本为正统专员,各县的县长也等他委派。对此,晁哲甫曾明确表示反对。1938年秋,晁哲甫亲去濮阳找丁,指出:"救国会动员民众抗日,军民合作,有什么不好?"丁无话可讲。晁哲甫还以丁树本代表的身份找冀南区党委和军区领导以及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然后说服丁树本实行民主,走向进步。在晁哲甫的努力下,丁树本在濮阳召开军政民代表会议,宣布实行民主,并聘请晁哲甫作他的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是罗士高)。晁哲甫到了政治部,首先,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战建国政策贯穿到丁树本的"三大主张"中去,广为印发,并写在丁的大门口,还翻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到基层,对丁部人员影响很大。同时,连续举办三期训练班,进行统一战线和游击战争的教育,共训练了几百人,训练过程中,秘密发展了党员,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革命的骨干。国民党各县党部恢复之后,他们的书记长联席会议请晁哲甫参加,党部办训练班也请晁哲甫去讲课。他利用一切合法场合极力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主张。  

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政府军队南逃,冀鲁豫边区各县召开代表大会选举县长、区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接着成立冀南六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安法乾任专员,晁哲甫作参议室主任,创建冀鲁豫中学并担任校长,很快办成了一个有300多人的学校。这所学校历经战争、饥荒的考验,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  

1940年6月10日(农历五月五日)日军集中兵力对冀鲁豫地区进行残酷的扫荡,占据了各县县城,石友三等部又卷土重来,加上土匪蜂起,敌伪操纵的会道门遍及各村,在该地区开展抗日工作极为艰难。为了争取、瓦解会道门,晁哲甫冒着生命危险在清丰、濮阳一带四处奔走,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指出日军和汉奸是敌人,共产党八路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不能听信谣言,不能上当。他的宣传起了很大作用。参加会道门的群众逐渐觉悟,积极为抗日工作。  

1941年初,晁哲甫任冀鲁豫军区行政公署主任,亲自主持召开全区县长联席会议,明确了抗日民主政府的基本政策。不久,日军纠集数万兵力,对边区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四·一二”大扫荡。边区军民开展了积极地反扫荡斗争,领导机关冲破敌人层层包围,安全地转移到清丰、南乐边境。同年7月1日,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晁哲甫为主任,段君毅、贾心斋为副主任,工作范围扩大到7个专区40多个县。这一期间,他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3年7月,晁哲甫领导下的冀鲁豫行署和军区联名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发展民兵武装,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号召对敌开展普遍的地雷战、麻雀战或黄蜂战以打击敌人,封销敌人,保存自己,积蓄力量,配合主力军进行反攻。要求大量发展民兵,吸收积极分子到民兵中来。广大农民从斗争中提高了政治觉悟,纷纷要求参军参战,组织民兵、自卫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牵制和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据1944年统计,全边区有民兵103300多人。在几次战役和反扫荡作战中,民兵和自卫队正式配合作战的达4万5千人。全年民兵共作战1898次,毙伤日军小队长以下54人,毙伤伪军900多人,俘伪军500多人,争取伪军官兵反正230多人,查获敌伪奸细484人。  

为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1943年10月,晁哲甫离开冀鲁豫边区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留校任五部副主任。1944年夏、秋之间,毛泽东主席邀请晁哲甫到枣园谈话,并请他吃饭。在谈话中,他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革命经历,特别是反对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斗争情况。毛泽东听后,对他的革命精神大加赞扬,肯定了他的革命历史,明确表示:恢复他被错误处理的党籍,仍从大革命时代计算党龄。  

1945年4月,晁哲甫作为冀鲁豫边区党的代表,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6年1月至1949年9月,他先后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和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长。在此期间,他大力推行新的教育方针,积极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他主持和亲自起草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通报》《边区教育工作的方针》《本边区教育改革的初步意见》等文件和文稿中,充分地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教学做合一”,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并不是把每个具体问题具体过程全部亲手做一遍,而是要先重质后重量,在精的深造中得到博的发展。他还指出:我们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服务,不是给地主、资本家培养奴隶,也不是“学而优则仕”。  

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  

新中国即将诞生之时,中央决定撤销冀鲁豫边区建制,建立平原省。晁哲甫担任省政府主席,同时兼任中共平原省委员会委员和统战部部长。1949年8月,晁哲甫到新乡就职。他立即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委员扩大会议,听取了所辖各专区的情况汇报。他和省委领导同志一起,认真分析了平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大力恢复与发展生产的总方针,重点在于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及各种有前途的副业生产,增产粮食与经济作物(棉花、花生等),使农民很快富裕起来,为发展城市工业生产准备前提条件。同时以相当力量,注重城市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发展文化教育,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彻底肃清匪特,以保卫生产建设。在未完成土地改革的恢复区与没有实行土地改革的新区,则要实行结束土地或进行土改并结合进行建政工作。在短短的三年内,全省社会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获得了很大成绩。在282万人口的地区中,土地改革工作全部完成,全省迅速转入大生产活动。全省反革命骨干分子受到应得的惩处。三年中民兵发展到763万人,民兵组织在镇压反革命、保卫地方治安、保卫经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1950年秋,工农业生产恢复并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水平,为迎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晁哲甫调任山东工作,任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省长,分管教育和卫生工作。对教育工作,他尤为重视,亲自兼任山东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学校工作迅速出现新气象。  

晁哲甫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他生活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搞特殊,不为自己的家属亲友谋取私利。他的老伴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甚至在他做了平原省政府主席之后,其老伴还手摇纺车过着农家妇女的生活。晚年,他把平日节俭积攒的八千元,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晁哲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从青年时代就为无产阶段革命事业,艰苦奋斗,辛勤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党为人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中共清丰县委党史研究室 谢晓飞 任得波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