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2年11月10日是中国石油之父地质学家孙健初先生逝世70周年,为了纪念孙健初先生,我们选编了10篇院士专家撰写的回忆文章,介绍孙健初先生的事迹,宣传孙健初先生的精神。本文转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德生同志的文章。孙健初,字子乾(1897年——1952年),濮阳县白堽乡后孙密城村人。
怀念我国石油地质学奠基人孙健初先生
李德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平易近人 诲人不倦
1945年7月,我从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到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矿地质室工作。地质室主任孙健初先生,当时和孟昭彝、张锡龄等在兰州河口一带作地质调查。副主任翁文波和地质师卞美年在地质室约我们新报到的大学生谈话。决定分配张家环、杨义、田在艺、张传淦、李延浚和苗祥庆等到野外地质队工作。分配我参加重磁力地球物理队工作。
1945年10月5日,我国第一个重磁力测量队在酒泉县南华村开始野外工作。由翁文波兼任队长,技术人员有丛范滋、汤任先和我。任务是在河西走廊测制比例尺为五万分之一的布伽重力异常图和等磁力线图。测量途中见到地质露头时,由汤任先和我填绘路线地质图。为了重力值计算中进行地壳均衡校正,我们带着仪器进入祁连山,一直测量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海子(冰川湖)。祁连山海拔3000米左右有一条枞树林和松树林带。我们采回了几枝小枞树回酒泉城作除夕夜的点缀。这时,孙健初先生已从野外回到酒泉。他和翁文波都住在酒泉城内木梳街玉门油矿宿舍的一座四合院内,两家对面居住。孙、翁两家邀请我们前往作客。孙夫人张芳晨做的红烧鱼特别可口,翁夫人冯秀娥做了狮子头和红烧肉。两家的住所都非常朴素,凳子不够,大家就坐在床沿边。孙健初先生平易近人,和我们谈工作时,从南山到北山,从古生界到中、新生界,从地层到构造,像话家常那样听我们汇报,解答我们的问题。由于他跑的地方多,野外工作经验丰富,常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作科学的论断,使我们年轻的地学工作者受益匪浅,同时又感到亲切温暖。
辛勤调查 重视实践
1946年2月底,我队结束河西走廊的重磁力测量工作。回到老君庙油矿整理资料,编写报告。3月份我参加了由孙健初先生领导的野外地质队,在老君庙油田周围进行地质详查和构造细测工作,地质室新来的成员全体参加。出发前作了周密的准备工作,有三十多头骆驼,还有十几匹马。蒙古包群安扎在石油沟附近由祁连山流出的一条小河旁。南望祁连山,白雪皑皑,北看火石山,色彩缤纷。在这里,孙健初先生先向全队人员讲解“祁连山一带地质纲要”和“祁连山北麓自老君庙至文殊山一带的构造和地层情况”,然后亲自率领我们到石油沟以东的火石山观察从石炭系到第三系的地层剖面,逐层鉴别岩性、岩相、构造,敲打采集化石和岩石标本。还带我们去看火石山西麓第三系间泉子组出露的大片油砂和沥青露头。孙先生说∶这套地面油砂露头向西延伸到老君庙油田地下,就是目前开采的上第三系中新统橘红色砂岩储油层。
经过孙先生讲解和带领我们熟悉地层构造后,我们分为两个队:第一队由王尚文领队,孙泽芹为测量师,细测青草湾构造。第二队由孟昭彝领队,高清雯为测量师,我参加这个队,细测大红圈构造。孙健初先生凭他深厚的野外地质实践经验,为我们两个队指点安排好实测万分之一比例尺地质地形图和构造图的工作任务后,他就先回老君庙油矿地质室了。
1946年6月底,两个地质队先后完成青草湾和大红圈的构造细测任务,在驼铃声中回到油矿。整理资料,编绘图件。孙健初对编写地质报告要求很严格,我们写出的初稿他都亲自过目,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每张图件都仔细审阅,不放过一处错误。他就是这样言传身教,培养年轻一代石油地质家的。经过孙先生的检查和把关后,我们分别完成了《青草湾地质报告》(附万分之一地质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和《大红圈地质报告》(附万分之一地质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
展翅高升 风范长存
1950-1952年间,我在陕北鄂尔多斯盆地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1952年10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在北京举办地质地球物理学习班,我亦接到通知来京参加学习。全班学习约有六七十人,来自全国各油、气田和探区。学习班由总局勘探处处长孙健初主持,副处长陈贲负责具体班务。主要是总结野外工作,推广前苏联地质工作方法,同时聘请国内地学界的专家为学员讲课。
孙健初家住北京西城区养蜂夹道勤良巷的一座四合院内,一排三间平房。11月9日,北京天气已有寒意,孙夫人张芳晨因病正在住院,保姆把煤球炉放至中间堂屋内。孙先生居住的西屋房门未关紧,煤气竟从虚掩着的门缝钻入他的卧室,夺去了他的生命。
11月10日晨,消息传到地质地球物理学习班。翁文波、陈贲带领学员赶到孙先生家时,孙先生的心脏已停止跳动。送医院抢救亦回天无术,一位我国石油地质界的奠基人展翅离我们而去。11月23日,石油管理总局在嘉兴寺殡仪馆举行了追悼会。灵柩从医院移到嘉兴寺后,由我们学员轮流去嘉兴寺值班守灵,我们都为意外地过早失去这位年仅55岁的尊敬的导师而特别悲痛。
1954年,玉门矿务局为怀念这位老君庙油田的发现者,在中坪公园内建成“孙健初同志纪念碑”。碑正面镶嵌着孙健初的遗像,背面镌刻着他的生平事迹。1954—1958年,我在玉门矿务局担任总地质师期间,家住中坪宿舍,离纪念碑不远,星期日我们经常带着孩子们来纪念碑前凭栏远眺南山,缅怀地质前辈,教育子女后代。
后继有人 油花盛开
孙健初是我国老一辈的地质家和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他从1929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足迹遍历山西、河北、河南、安徽、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从事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1935年,他调查了甘肃、青海祁连山的地质矿产;1937年开始调查玉门油田地质。1938年他再次和严爽、靳锡庚同去老君庙,展开探测工作,在空旷无人烟的祁连山麓细测完成了老君庙油田的地质地形图和构造图。1939年又完成了《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同年第一口油井钻探K油层出油,从而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孙健初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的十五年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后继的石油地质工作者。我们继承孙先生未完成的事业,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先后发现了玉门的白杨河油田和鸭儿峡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和准东油田;青海冷湖油田和尕斯库勒油田;甘肃长庆油田;黑龙江大庆油田;吉林扶余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渤海湾盆地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任丘油田。特别可以告慰孙先生的是1975年在孙先生的家乡河南濮阳亦发现和开发了中原油田,还有河南的南阳和泌阳油田。
孙健初虽然离开我们已有45年。但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人格品德,永远为我们所铭记。他的勤奋工作精神和实践经验将永远激励新一代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进取,为下个世纪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写于1997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