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文化•旅游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心 碑
——台前县原县委书记穆玉朋纪念文集摘录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1-01 10:56:14   

近日,从朋友处得到台前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一本《县委书记穆玉朋纪念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了400多篇回忆纪念原台前县原县委书记穆玉朋的文章、诗词。有与其共事过的领导同志、基层乡村干部,得到其支持帮助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有在1986年穆玉朋逝世时写的,也有在2021年5月写的,时间跨度达35年。这些文章诗词,无一不是自发的。已经过世近35年的县委书记,还有人撰文颂扬他、怀念他,也着实难能可贵。  

翻开这本文集,越看越心潮澎湃,越看越不忍掩卷,朴实无华的文字,饱含情感的语句,使一位与人民群众心贴心的县委书记、一位担当务实、可亲可敬的共产党员形象在面前闪耀。据了解,穆玉朋逝世后,台前县的不少干部群众要给他立碑以昭示后人他对台前的贡献,都被穆玉朋的儿子穆伟谢绝。但台前的干部党员群众敬仰他、怀念他,就有了这些纪念他的文章。我个人认为,这些纪念文章就是台前县的干部群众给他立的碑,是用文章形式立在了自己的心中。  

穆玉朋是中共台前县委第一任书记,和妻子王凤英工作在台前,逝世在台前,王凤英逝世时43岁,穆玉朋逝世时60岁。从文集中完全能够看出,夫妻二人是为台前人民的幸福生活累病累死的。文集中,撰文者回忆穆玉朋“宁可少活20年,拼命建设新台前”的言行,回忆他为改变台前的贫穷面貌,带领台前人民“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扁食(饺子)就动手”的大干苦干,更回忆他为让台前人民过上好日子,拖着病体在水中泥中奔波的动人事迹。看完后,我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为我们党有这样的党员、干部,感动不已,就摘录一些片段付诸媒体,希望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了解他、学习他。  

(一)勇毅担当  

台前县地处黄河滩区,是个国家级贫困县,1977年的时候,黄河滩的农民会是怎样的日子可想而知。为了叫群众能够吃饱饭、穿暖衣,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到处还批斗资本主义的时候,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不敢叫群众外出搞副业(打工、经商)。因为当时的背景下,这也是搞资本主义。看着群众艰难的生活,穆玉朋果断决定,组织农民外出打工,他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说“要让台前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县委领导必须两手抓,一手抓粮食为纲,一手抓副业搞劳务输出”。还在县里建立机构,为在外打工搞副业的农民服务,不仅使农民改善了生活,也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为集体生产打下了基础。“这样做在那个时候是需要勇气,也是需要担当的”。(摘自马士柱回忆)  

1975年,在黄河滩区,白蜡树能防风固沙,白蜡树条还可以编制篮子、簸箕,卖钱增加农民收入,他就组织乡村干部大力推广,有的同志提出,白蜡树以前也种过,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干部还被批斗罢官,现在不敢冒这个险。穆玉朋在干部大会上表态,“只要对群众有好处的事,就要干,我是县里一把手,责任我承担。如果要撤职撤我,要坐牢,我去”。在他的带动推动下,种植白蜡树、绵柳4000多亩,既改善了生产条件,也增加群众收入(摘自马士柱回忆)。  

文革中,葛文海的父亲,从县领导被打成“走资派”“双料反革命”,大学刚毕业的葛文海也受到株连。穆玉朋知道后,主动与葛文海联系,把他调到台前从事教育工作。“穆书记的关心,使我原遭创伤的心灵得到最大的宽慰,也坚定了我对党的信仰。原聊城几个帮派头目想整我也只能望洋兴叹,我一心工作,积极进取,到台前不到一年就加入了党组织,后来还走上了政府的重要领导岗位。我终生感谢革命老前辈——穆玉朋书记”。(摘自葛文海回忆)  

1974年成立台前工委之初,一些被打倒的老干部还没有“解放”,处于靠边站状态,穆玉朋知道这些老同志没有问题,他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些同志,只要不是坏人,就要大胆起用”,统一台前工委班子的思想,为这些同志恢复工作,安排了职务,使台前出现了干部团结、拼搏实干大发展的局面。1975年,中央纪检委领导到台前县调研,了解情况后,十分肯定地评价“全国都能像台前这样对待老干部就好了。”(摘自赵继印回忆)  

(二)严于律己  

30年前,计划生育解扎手术是个最难推动的工作,当时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国策要执行,谁来带头作,穆玉朋的女儿穆孟英在县劳动局工作,穆玉朋就叫自己的女儿来带这个头,率先做了解扎手术。这样一来,台前县直机关的计划生育对象全部作了解扎手术,使全县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当年就成为全安阳地区的先进。(摘自仝士华回忆)  

穆玉朋的弟弟穆玉鹅,二儿子穆孟臣在山东老家务农,多次找他安排工作,都被他断然拒绝。“我是台前的县委书记,不是咱家的书记,不能给咱家谋私利。”三儿子穆伟荣获河南省青少年铁饼冠军,县教育局作为体育特长生推荐上大学。他知道这件事后却说:“叫别人家的孩子下乡,领导的孩子就更应下乡,书记的儿子要带头下乡。”结果是穆伟没有上成大学,成了侯庙公社苗口村的一名下乡知青。三年后,县知青办考虑穆玉朋爱人有病,需要子女照顾,就给穆伟安排了不用考试,直接就业招工的指标。穆玉朋知道后,要求知青办主任撤销这个指标,穆伟经过考试才到县生产公司工作。后来,县委组织部从回城知青中选拔团干部,穆伟被选拔为当时的候庙公社团委书记。穆玉朋对县委组织部的领导说“你们要记住,只要我在台前当书记,我的孩子就不能在台前担任领导职务”,穆伟就又回原单位做他原来的工作(摘自陈延烈回忆)。  

穆玉朋的妻子王凤英也是一位县直单位领导干部,夫妻二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为表示夫妻二人要扎根台前,带领台前人民奋斗脱贫的决心,他们商定“死了要埋在台前,而且要像县委要求的那样,不用棺材,不留坟头,不占耕地,只留简单标记”。1976年2月,穆玉朋将夫妻这一商定在县直党总支大会上宣布。1979年10月,年仅43岁的王凤英因病逝世。穆玉朋说到做到,把妻子塑料布裹身葬在台前县台前村的土地上,而且真的不用棺材,不留坟头。(摘自许广川回忆)  

(三)祛邪扶正  

1979年秋天,台前县委要从下乡知青中通过考试,招录3名“公社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已下乡4年的崔冠军考试成绩突出,已入初选名额,填了考生情况登记表,下步将参加全省组织的考试。但个别县领导拟将3个名额内定(内定后不再参加全省考试,在县里的考试成绩将作废)。崔冠军因此“迷茫、痛苦”。穆玉朋知道这一情况后大怒,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拍着桌子说,“当领导给自己捞好处,干部群众怎么看我们,绝不允许这样,该怎么考就怎么考,谁考得好就录取谁”,台前县录用的3名,全部是按考试成绩,使参加考试的知青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公道,领导干部的正义。(摘自崔冠军回忆)  

台前县筹建化肥厂,个别领导干部不按程序介绍亲属去当工人。穆玉朋的外甥,瞒着穆玉朋找到当时的台前县化肥厂筹建处,当了临时工。穆玉朋知道后,不仅立即把外甥赶回了老家,还要求追查是谁瞒着他安排的;很少发火的他发了大火,对县劳动局和化肥厂筹建处的负责人进行了严厉批评。随后,要求劳动局制定整改方案,做到公平公正。(摘自李金才回忆)  

农村青年杨银柱因父亲是在淮海战役中负伤的荣誉军人,他秉承父志1971年参军入伍,多次立功并在部队入党。1976年复员回到农村,原来的恋爱对象因此和他不再恋爱,穆玉朋知道后表示“不能让给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吃苦吃亏”。亲自出面把杨银柱安排到县酒厂工作,使杨银柱顺利找到一个教师结婚,建立了幸福家庭。杨银柱更加感念党恩努力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省级表彰。(摘自杨银柱回忆)  

(四)爱民情深  

县委招待所员工赵兴锁妻子感染破伤风,正在招待所开会的穆玉朋闻知后,立即安排台前县委仅有的一辆吉普车把患者送到聊城地区医院抢救。(摘自刘广成等回忆)  

武口村一户农民全家6口食物中毒,在临近村调研的穆玉朋听说后,立即驱车赶到村里,用车把6位病人送到县医院抢救,自己骑自行车回县城,回到县城已经夜里12点了,直到得知中毒者脱离生命危险后才安心睡下。(摘自张明焕等回忆)  

1977年的冬天,看到大雪纷飞,他首先想到地冻天寒群众生活怎么样。雪未停,他就到长刘、尚岭等19个村一一查看,在葛集村,他看到患病的吴元汉老人床上只有一条被子,就脱下自己的棉大衣盖在老人身上,并掏出100元钱给老人让他看病。  

1976年8月14日,黄河有汛,马楼东滩生产堤被冲开20多米长的口子,情况紧急。正在南滩指挥防汛的穆玉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当即跳到齐腰深的水里,在场的其他人员也跟着跳下,组成了防水的人墙,使打桩、下柳、筑土得以进行,堵住了决口。群众感激地说,“如果不是穆书记这样带头干,不知道要淹多少庄稼,泡塌多少房屋呢”。(摘自李世瑜回忆)  

以上只是从四个方面摘录了穆玉朋几个具体的事例。仅从这本纪念文集,穆玉朋抓干部队伍建设,抓经济发展,心怀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作风朴实深入,等等。类似事情很多很多。他悼词的撰写者许广川在穆玉朋的纪念文章中说,“他为台前人民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事迹太多太感人了,看得见数不清,也没有人去专门记数,我是边流泪边回忆,写写停停,几次写不下去,与组织上那些结论式的悼词不同,他的悼词我是怀着抑制不住的感情和着眼泪完成的”。  

我与穆玉朋的儿子穆伟熟悉,他退休后,组织退休的党员干部成立“戚城放歌”团队,不顾酷暑寒冬到建筑工地,到贫困农村慰问演出,他自费致力于科技巨匠孙建初纪念馆建设,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  

我与穆玉朋的孙女穆森曾是同事,她身怀六甲还乘着颠簸的车辆到农村开展工作,进产房的头一天,还参加单位的座谈会直至夜里11点。  

读了这本纪念文集,在穆玉朋的子孙辈身上,也看到了他的影子,感受到了他的精神。  

王自堂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