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文化•旅游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秋里寻“遗”│聂远征:在秋天里孕育憧憬,收获希望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手艺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9-19 08:06:22   

骤起的秋风  

飘落回旋的树叶  

不断加大的昼夜温差  

秋天带着它特有的气息萦绕在我们周边  

不仅驱散了夏日的炙热  

还带来了迷人的景色  

飘香的硕果  

与成熟的一切  

这是一个果实累累  

丰收在望的季节  

也是麦秆剪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聂远征  

满载收获与希望的时节  

1.jpg

"喜迎二十大"红色题材系列麦秆画作品  

坐标河南濮阳清丰县。  

经历了一整夏的选材、创作,在前不久结束的“喜迎二十大·聂氏麦秆画进乡村”活动上,聂远征携着他的这份秋日“收获”——《永远跟党走》《党在我心中》《勇往直前》等二十余幅红色题材作品,亲临现场指导。  

“用麦秆画技艺来讲述党的历史,让麦秆画传承下去的同时,能在大家心中播下一颗红色的种子,让下一代和更多的人不忘历史,记住英雄,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聂远征说。  

聂氏麦秆画  

2.jpg

麦秆剪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聂远征  

聂远征,河南清丰人,1959年出生于麦秆画世家,从小跟随父辈接触麦秆画,耳濡目染中对麦秆画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资料记载,明宣德年间,河南濮阳清丰县阳邵乡聂家开始从事麦秆画制作,传承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2014年,河南清丰县麦秆剪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该组红色题材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见聂氏麦秆画古朴典雅、厚重端庄的艺术气韵。  

聂远征介绍,聂氏麦秆画作品以黑色为主,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通过温度高低使麦秆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变化,再经过剪、编、砌、雕刻等十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表现人物风景、花鸟虫鱼等图案。  

3.jpg

聂氏麦秆画《虢国夫人游春图》  

4.jpg

聂氏麦秆画《国色天香》

5.jpg  

聂氏麦秆画《一品清莲》  

6.jpg

聂氏麦秆画《大展鸿图》  

选材讲究,工艺独特。他的作品原料均源于本地所种植莛子麦的优质麦秆。  

“莛子麦,在农村又被称为‘笨麦’,是手工草编和麦秆画制作的主要材料。”聂远征解释道。  

“笨麦”一般用镰刀手工收割,相较于现在普遍种植的高产麦,具有秆高穗小,秸秆柔软、细腻,纹理清晰,韧性好等诸多优点。“如经特殊传统工艺处理后,麦秆光亮似金,手感如玉。”  

传与创  

从事麦秆画艺术40余年,聂远征一直潜心钻研技艺,精益求精,并于传承中谋求创新发展。  

7.jpg

聂远征正在创作  

他在研习并吸收麦秆画传统的单色平贴技法的同时,逐步发展出烙烫多层次粘贴、立体式粘贴、浮雕式粘贴等新技法。其创新的麦秆圆雕技艺更是于201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此外,他还博采众长,不断从刺绣、剪纸、烙画、版画等姊妹艺术中汲取“养分”,丰富与完善了聂氏麦秆画的艺术效果。  

8.jpg

聂氏麦秆画《锦上添花》  

以“虎”为创作题材的聂氏麦秆画作品  

在聂远征看来,聂氏麦秆画的粘贴技法中,“毛毛刺”粘贴工艺最为复杂,表现力也最为生动——  

将平片麦秆劈成头发般的细丝,随后用剪刀斜剪成1公分大小的“毛毛刺”,再由下至上一根一根的压着粘贴,最后成品犹如一针一线缝制一般,颇具刺绣效果。  

“该技法多运用于诸如鸟、老虎、牛等翎毛类的动物上,极富魅力。”  

贴近时代  

聂氏麦秆画作品  

13.jpg

聂氏麦秆画《乡愁》  

乐享田园,亲近自然,聂远征的作品如同是自身真实生活和内心情趣的体现。  

他的“笔下”有穗粒饱满、长势喜人的金色麦子;有来回投食、尽显舐犊情深的成鸟育雏;有绿树掩映、整洁怡人的农家院落……  

观其画作,祥和静谧,神韵优美,令人心灵静澈。  

除了用麦秆表现家乡的田园四季,他还贴近时代,讴歌新时代精神,抒发家国情怀。  

14.png

聂氏麦秆画《抗疫英雄》  

作品《抗疫英雄》里,他用麦秆记录下最美“逆行者”,讴歌在一线战“疫”的白衣天使。  

14.jpg

聂氏麦秆画《唱丰收》  

《唱丰收》里,他用弯腰的谷穗、歌唱的蝈蝈,喻义农村之美、农业之美、农作之美,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5.jpg

聂氏麦秆画《太平图》  

《太平图》里,他用太平鸟守护巢穴幼鸟的幸福图景,传递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谈及未来规划,聂远征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思考与探索麦秆画更多的“打开方式”,如开发系列既便携又生活化的小摆件、小挂件等,让古老非遗尽可能地贴近大众、融入生活。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