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神差鬼使,还是命运的安排,想不到我1981年离开濮阳五年后,又回到河南省濮阳市,成为记者。而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黄河滩区加固黄河大堤、在濮阳采访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黄河防汛的经历,我和黄河的故事成了我最美的记忆。
我在黄河复大堤
时间真快呀,一晃四十多年了,1978年12月,我结束了长达近六年的知青生活,被招工到河南省安阳地区黄河修防处,被分配到机械施工二大队,成了一名黄河工人。这是全国首家用推土机、铲运机等机械组成的黄河施工队。
报到的第二天,我和几个工友从濮阳县郎中乡(原安阳地区修防处所在地)哼唱着刚刚解冻流传的乔羽作词、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到北坝头看黄河。黄河对我并不陌生,小时候常听父亲给我讲,他和战友在黄河两岸打游击、打鬼子的故事。心中的黄河是神秘而伟大的,而这次看黄河,确实真真切切在它的身边,由于天气的原因,初冬的黄河,还没有封冻,一条条水流在夕阳下静静地流淌,很温暖、柔和的样子。偶尔可以看到几只水鸟在河面上嬉戏,一条往对面送人的木船,在水中缓缓穿行,这就是黄河呀,这就是伟大的母亲河呀,想不到,我竟然成了一名治理黄河的职工,从此和黄河相依相伴,我的命运就这样和黄河连在一起了。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从黄河滩区开着铲运机挖土,然后开到不算太高的大堤上,倒土、碾压,层层加固,按黄河工人的说法,这叫复堤。我们施工的第一站是安阳地区长垣县赵堤段黄河大堤。
听过千百年来人与黄河斗争的故事,抗洪抢险从来都是人拉肩扛,想不到这种原始的复堤办法,在我们手里,在这儿竟然终结。我们用现代化的机械取土复堤,那可快多啦。我从不会发动拖拉机,到会点火启动并会操作铲运机,一升一降的取土、倒土,用时不到半个月,基本掌握了复堤技术。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因为是流动作业,我们住的是架构房,用架子支起来,用高粱秆和杂木编织一片片墙体,四周糊上麦秸泥,上面铺上石棉瓦,就是我们的宿舍了。外面大雨、屋里小雨,风吹屋顶咣咣响,风从墙缝吹进来,丝丝响、刺骨凉,冬天不敢脱衣睡觉。这样的环境,我们这批以知青为主力的队伍,因为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成了国营企业工人,都很兴奋,没有一个叫苦的,士气高昂。我们披星戴月,冒着酷暑严寒在黄河滩区挖土、复堤,每天浑身是泥,上下全是油,看着在我们手里不断加高的黄河堤防,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我们以苦为乐,天天唱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妹妹找哥泪花流》等当时流行的歌曲,队里的姑娘们也咬牙坚持,没有怨言,夜幕降临,我们围坐在大堤上,享受着清凉的风,听工友讲述那个人下乡的故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越发爱上了黄河,火热的生活,使我更有勇气追逐我从小的记者梦。我把施工队帮扶滩区群众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报道,贴上三分钱邮票投给县、市广播站和省电台,听到广播里播出我的报道,我欣喜若狂,工友向我祝贺,施工队长老曹说,小胡是记者的料儿,早晚会离开咱们黄河的。
还让他们说中了,由于白天劳累,晚上熬夜看书,趴在被窝里写稿,视力急剧下降,铲运机开不成了,1981年,我调到安阳地区滑县商业局。
因为爱,所以眷恋,因为执着、所以忠诚。趁着改革开放创造的好环境,利用单位支持我的便利条件,我坚持搞新闻报道。在业余时间,我跑遍了百货、五交化、副食品等商业系统八大公司,采写的《滑县商业局停止有奖销售》《滑县销毁不合格冷饮》《道口烧鸡个体户亮牌子,缺一两罚十元》《请多创作儿童歌曲》等稿子,先后在河南日报、中国商业报、中国食品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刊播。有一年,我在省级以上发表的稿件占了全县通讯员的四分之一,为此,我当上了县劳动模范、滑县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安阳地区、安阳军分区优秀通讯员,在当地小有名气。机会总是等着有准备的人,1986年,濮阳市筹备濮阳人民广播电台,我被市广播电视局调来当记者,从此实现了我的记者梦。
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道:梦里几回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我是梦里几回回黄河,今天又到黄河边。此时的安阳地区黄河修防处,已改为濮阳市黄河河务局。当了记者,采访黄河、报道黄河,更方便、我也更有信心了。三十多年来,不管是七下八上黄河防汛、还是黄河调水调沙、还是黄河滩区移民搬迁,我都紧紧跟上。我和黄河的故事像电影一幕幕在脑海中呈现:
背河洼地谱新篇
最难忘,采访黄河背河洼地综合治理连续报道。
黄河流经濮阳167.5公里,槽高滩低堤根洼,属典型的豆腐腰地段,大水大淹、小水小淹,滩区自新中国成立后享受着国家治黄优惠政策,从来不交公粮。而大堤以北的背河洼地,由于堤根长年渗水积水,土地碱化,“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顺口溜反映了这里的地貌,反映了这里的穷困程度。沿黄濮阳县、范县和台前县,分别是省级、国家级贫困县。建国以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1985年,新成立的河南省濮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组织农业、水利、河务、科技等部门人员对沿黄三县进行为期半个月调查,在一户村民家里竟看到大白天两个孩子窝在一个破的开花的被子里,当得知他们只有一条棉裤,大的出去玩弄湿了,不得不在被窝里时,时任市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的扬克功当时流下眼泪,说,这都多少年了,这里的老百姓还这么苦。滩区、背河洼地贫困状况令人吃惊。建国几十年来,沿黄人民为防汛和黄河安澜付出了巨大牺牲,濮阳北金堤滞洪区担负着大汛守护京津冀的安全,作为黄河最大的滞洪区,这里多次滞洪,农业十年九歉收,外地早就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这里的农民还是这样穷。时任濮阳市市长林治开对大家说,再不能这样了,让黄河背河洼地的农民解决温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濮阳沿黄群众曾动用家底支援刘邓大军渡黄河,拉开解放全中国的序幕,我们决不能让他们再穷下去。经过多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全会研究,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制定了以引水、压碱、改土、种稻,旱、涝、碱、渍、薄,农、林、牧、副、渔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的方案。1986年11月16日上午10时58分,全市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动员大会在濮阳县渠村乡召开,随着市长林治开庄严的命令,一声炮响,震得土筑的主席台都在晃动,接着九声礼炮连续响起,宣告当年要推广水稻十万亩的第一期综合治理背河洼地脱贫攻坚战役打响。
工程开始,三十万民工日夜奋战在工地,开挖沟渠。
濮阳人民广播电台闻风而动,指令我赶赴位于黄河防汛第一闸渠村分洪闸的指挥部一线进行系列报道。我身背铺盖,吃住在治理一线,现场采访。每天我随指挥部领导到工地采访,夜晚,我写好稿子,通过五道手摇电话把文字口述给电台守候的编辑,第二天早晨《濮阳新闻》节目播出。三个多月,我每天工作在十五六个小时,发稿60多篇。市委市政府召开表彰大会,电台荣获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我荣获先进工作者。采访期间,不到一岁的儿子病了,我打电话委托在滑县中医院工作的二妹照看,采访中,低血糖来犯,我晕倒在工地,醒来,我喝点水,啃块馍,继续采访。上百里工地上,红旗招展,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几十万大军日夜奋战,展开竞赛,工地上涌现出多少令人难忘的故事啊。
濮阳县渠村乡关寨村修渠任务还未落实,一个农民等不及了,他自己扛着铁锹跑到邻村挖起来,被人笑称为“工地上的傻子”,他实实地说,“俺等不及啊,治理这盐碱地,俺盼了几十年了,俺不主动谁主动啊!俺先挖,到俺村都快了”。
濮阳市副市长王日新和濮阳市农委主任张锡珍到工地查看,车陷到一个路口,十几名村民闻讯赶来,大吼一声“下手”,生生地把车子从泥潭里抬了出来。
市里组织水稻培训班,范县辛庄乡一个村去了300多人,屋里挤不下,技术员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院子里讲,两个小时的课程,竟无一人走动,一个个动人的画面让我流泪。我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为人民办好事,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欢。
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一炮打响,引来黄河水,沿黄三县1987年种稻10万亩,亩产400多斤。农民手捧白花花的大米,眼泪直流,感念党恩。渠村乡王窑村是有名的穷村,有一个顺口溜,“王窑穷、穷王窑,宁肯去坐牢,也不嫁王窑”。水稻丰收后,农民解决了温饱,村民的脸上滋润起来,有人张罗着提亲说媒,看到背河洼地种稻大有奔头,多年以来不娶媳妇的王窑村,竟有12个光棍汉成家,市长林治开闻讯赶来表示祝贺,高兴地和12对新人合影留念。
濮阳县王城堌乡有一个村叫小栾庄,“小栾庄,十八家,没啥吃,啃碗渣”,村里100多人因为穷往外走,村里人越来越少。1987年,村里第一次种上水稻,还建了一个砖瓦厂,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里远走高飞的人,得知家乡丰收了,纷纷回来,人气越来越旺。一篇《小栾庄恋庄了》新闻稿一气呵成,河南广播电台,中央电台先后播出,被评为当年的省、市好新闻。小栾庄富了,村民不忘党恩,村党支部书记带人敲锣打鼓,给市委市政府送去大米。
时光如梭,沧桑巨变。到2022年,黄河背河洼地30多万亩水稻,平均亩产800多公斤。万顷稻田,一片金黄,微风起伏,稻浪翻滚,大面积推广稻鸭共养,坑塘里绽放的荷花,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塑料大棚里,清脆水灵的黄瓜,一座座崛起的二层小楼,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派北国江南的秀丽风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创造背河洼地奇迹的英雄,是党领导的背河洼地勤劳勇敢的近百万人民。作为参与背河洼地综合治理的记者,回忆起这段历史,不禁热泪盈眶,背河洼地巨变,我见证了,我很欣慰。
96.8洪水迎考验
最难忘96.8抗洪的经历,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1996年8月,我国多地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山洪暴发,长江告急,黄河告急。地处黄河豆腐腰段的河南濮阳面临黄河防汛严峻考验。
因为我在黄河部门工作过,我复过大堤,我主动请缨,到一线采访。台长说,你有心脏病。我说,不要紧。我懂防汛,我该去。没有车,我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到濮阳县郎中乡北坝头我曾经工作的地方(安阳地区黄河修防处),现在的濮阳县河务局。到了指挥部,人多,没有床铺,我找了两个大纸箱拆开铺在地上,当床休息。在现场指挥防洪的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宋照肃看我躺在地上,问这是谁,原濮阳市卫生局局长谷红告诉他我是电台的记者。宋副省长拉着我的手说,记者,关键时候少不了你们。他拉我和河南日报驻濮阳记者站站长刘运峰一起合影留念。
黄河第一号洪峰骤临濮阳,洪水经濮阳直冲下游,山东省东明县、鄄城县,隔河滩区数千群众被洪水围困。之前,濮阳防洪预案已考虑到山东这两个县情况,及早成立了迁安山东灾民领导小组。8月8日,山东防汛告急求援的电报传到濮阳后,濮阳市在自身防洪吃紧情况下,毫不犹豫从郎中、王称堌派出4只大船,将东明县1500名灾民及其20万斤粮食转移出来,群众自觉为山东灾民腾出200多间房子,同时,范县也紧急行动,派出抢险队帮助鄄城县滩区的巩庄、格楼、罗庄等11个村庄5000多名灾民转移。得知濮阳市全力救助山东灾民的信息,我冒着瓢泼大雨座上部队一个冲锋舟去现场采访,我看到濮阳派来大船,市县乡干部蹚水引导山东群众上船,不少女干部帮着抱娃,一位女同志看到8、9个月的孩子饿得直哭,毫不犹豫解开自己的怀给孩子喂奶。目睹此景,我泪流满面,录下珍贵的音响。在回来时,冲锋舟没有油了,汹涌的河水拍打着小船,在河里打转。驾船的小战士急的都要哭了,我冷静地说,不要紧,万一出事了,你一定把我这个采访机送到电台,这里的资料不能丢。一个浪头一个浪头打来,小船像树叶在河里飘,眼看快不行了,正在这时一艘拉货的木船从对岸过来,小战士挥舞着红色救生衣,拼命呼喊,木船上的人终于看到了我们,赶到后抛下绳索把我们拉上大船。当船上的师傅得知我是记者时,他们说,你不要命了,太危险了。
晚上,我赶到指挥部,坐在我用纸背铺的“床上”,连夜赶写出《濮阳市全力救助山东灾民》消息,用河务局的传真机发到电台,第二天新闻节目播出,8月11日,山东省省长李春亭致信河南省省长马忠臣,感谢河南省沿黄滩区在自己也被水淹的情况下,优先转移、妥善安置山东省灾民的奉献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我从市委办得知信息后,立即写出《洪水面前见真情,河南省妥善安置山东灾民》,消息传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8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晨6点30分《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头条播出,新华社予以转发,《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刊登,此稿被评为年度河南好新闻三等奖。
部队首长从小战士那里得知我的情况,打电话给指挥部汇报,对我称赞。一个了解我情况的干部对部队首长说,像这样的事,他能干出来,我们不叫他胡新会,叫他胡新闻,他身上带着三件宝:录音机、收音机和救心丸,他干起工作就是拼命三郎。
“96、8”抗洪抢险,我经受了考验。2002年7月4日,黄河首次调水调沙,我第一个来到濮阳县王城堌河段现场采访,在勘测船上迎着巨大的水浪,采访现场指导的河南省河务局副局长王德智,河水把我全身打湿了,我坚持录音采访。我制作的现场报道《河南黄河首次调水调沙》,7月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和濮阳日报记者郑迎军合作的消息《河南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获得年度省好新闻二等奖。
我为黄河鼓与呼
我虽然退休了,但不能做旁观者,我要为弘扬黄河文化出把力。我做了三件事:
为黄河表功
濮阳是典型的黄河流域,又是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濮阳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黄河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一些人看来,每年的七下八上防汛,似乎成为黄河的特征,黄河弊大于利观点根深蒂固。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要充分认识黄河,为此,只要有机会,我就为黄河表功:在不同场合,我介绍,从80年代起我市通过引黄闸、倒虹吸引黄河水建设了渠村、南小堤、彭楼等九大黄河灌区,灌溉面积25.8万公顷,黄河水是我市农业稳定丰收的根本保障。濮阳在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就认识到,要守着黄河充分利用黄河。为解决我市西北地区水源不足问题,我市先后开挖三条濮(阳)清(丰)南(乐)引黄补源工程,解决了三县一百多万亩地浇灌问题,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引黄河水到濮阳县西水坡调节池加工,给市区居民生活、城市建设供水,背河洼地用黄河水种稻等,更是黄河的首功,引黄入淀工程给雄安新区送去生活用水,为白洋淀补水,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我们喝的黄河水,吃的黄河粮,怎么能忘了黄河对我们的恩情,我们都是黄河儿女,要爱护养育我们的母亲河。我和“濮阳日报”记者袁冰洁曾采访我的老师、濮阳市原副市长赵振乾,谈濮清南工程和黄河滩区扶贫,在濮阳早报发表。我的这些观点也在濮阳黄河文化论坛上宣讲,得到黄河部门和业界人士认同。我认为,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中,我们还应发扬奔腾不息、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黄河精神,以黄河精神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宣传好典型
什么是黄河文化?我试图用典型来说话。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前,我试探地问全国人大代表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在会上发言的内容,他透露,现在大家不都关心黄河吗?我心里有了底。5月23日,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李连成果然结合西辛庄二十多年来艰苦奋斗,村干部带头吃亏,把一个黄河流域贫困村变成全国文明村的现实,谈了一个农民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审议会结束,我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他,李连成说,我们一个盐碱村,现在是有水有树有绿有鸟叫,“农民住楼房、上班在工厂、不用出村里、群众能看病、孩子上学堂、村里像花园、旅游来观光”,这一切都是干出来的,黄河文化就是实干。我大喜,立即整理录音,《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心中的黄河文化:就是实干》,我发给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王胜昔,他很兴奋,稍作改动,发给报社,光明日报光明网当天发表,引起热烈反响,一读者留言说,西辛庄村的变化,是弘扬黄河精神带来的,是真实的黄河文化。此稿是我宣传黄河文化的一个典型,得到了社会认可。濮阳日报记者郑迎军作了修改,在报纸发表,广播电视台制作录音报道,作品荣获年度濮阳市委、市政府优秀新闻一等奖。
建言黄河文化
怎样传承黄河文化?我也在认真思考,根据调查掌握的材料,在2020年8月16日召开的濮阳龙文化与黄河文化研讨会上,我发表了《黄河文化、龙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论文。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提升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黄河文化内涵。二是加强领导、深入推进。三是精心策划,开展活动。在发言中,我以1999年5月,我写的一篇濮阳人民广播电台内参《救救仓颉陵》得到原市委书记张世军批示,从而引起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先后投资整修为例,说明提高政治站位的重要性。一个曾经破败不堪的南乐县仓颉陵,经过十几年持续不断的建设,现在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华文字历史景区,成为每年正月的盛大庙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可估量。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能这样做,相信会取得巨大成效。我还建议整合资源,打造濮范台精品黄河旅游带,建议建设濮阳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议黄河滩区农民迁安后,利用腾出来的滩地搞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我的这些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结语
我这个“老黄河”对弘扬黄河文化情有独钟,对保护母亲河念兹在兹,对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充满期待。我的黄河故事,是从心里流淌的歌,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节都是我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我愿把我的黄河故事黄河情,与您分享,期待更多的人关注黄河、热爱黄河、保护黄河,弘扬传承黄河文化,用伟大的黄河精神培根铸魂,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胡新会在96.8洪水抢险一线,采访灾民
胡新会、刘运峰站长和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宋照肃在96.8大洪水濮阳市黄河防汛抢险现场合影。左,胡新会,中,宋照肃副省长,右,刘运峰
胡新会在背河洼地采访贫困户。中间为治理背河洼地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杨克功,左为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葛文海
渠村分洪闸
引黄入冀补淀渠首闸
富裕后的小栾庄村支书带村民,给市政府送去大米,时任濮阳市市长周沛与村民交谈。电台记者胡新会现场采访。右为市长周沛,中,为村支书,左起立采访者为胡新会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