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2年11月10日是中国石油之父地质学家孙健初先生逝世70周年,为了纪念孙健初先生,我们选编了10篇院士专家撰写的回忆文章,介绍孙健初先生的事迹,宣传孙健初先生的精神。本文介绍了孙健初热爱地质事业,献身地质调查的事迹,讲述了他在我国石油地质方面做出的贡献。孙健初,字子乾,(1897年——1952年)濮阳县白堽乡后孙密城村人。
深切怀念孙健初先生
程裕淇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写于1997年)
孙健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爱国敬业、献身地质、注重实践、埋头苦干、关心青年、乐于助人。他早年从事铁矿等矿产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研究,后专心致志于我国西北石油勘查,为新中国油气工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他的业绩和贡献永为后人所敬仰。
1933年秋—1935年夏,孙先生是我在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时的同事。1938年冬,我从西欧返国,进前经济部地质调查所(1941年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11月,他已去甘肃玉门从事石油地质勘查,但仍是地质调查所的科技人员,大致在1940年才正式调离。在这前后两段在地质调查所共事期间,我们虽没有共同在野外进行地质调查研究,但业务上仍有接触和交流,如我们分别是谢家荣院士为首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的第二、四作者,且对他离开地质调查所以后,在石油地质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长期以来,他对地质事业的执著追求和贡献,在我的脑海中迄今仍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的26年地质科技实践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热爱地质 献身地质
孙先生1920年中学毕业,考进了公费资助的山西大学工科采矿地质系预科班,在老师、同学的影响下,他深深地爱上了采矿地质这门科学技术,在两年的时间内,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完、学好预科班所安排的全部课程。并于1922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了采矿地质系。在大学的四年里,他起早贪黑,挑灯夜读,刻苦学习每一门功课,全面掌握各种地质采矿知识;他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到野外进行地质调查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水平,并有三个假期深入到山西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五台山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前寒武纪岩层和构造,收集了大量资料,形成对这些古老地层划分的初步看法。1926年,他以优秀成绩从山西大学采矿地质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他满怀激情,准备为祖国的采矿地质事业大干一番。但在落后的旧中国,他却报国无门,只好留校进入国际地质学会和瑞典皇家博物馆资助、以搜集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等为目的的瑞华博物考察会下属的瑞华地质调查会,到山西五台山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但具有强烈报国志愿的孙健初先生,总感到为外国人调查研究中国地质不符合自己的心愿,这个调查会不是自己长久栖身之地。1927年,他毅然离开了瑞华地质调查会,暂时离开了他热爱的地质事业到陕西省建设厅去工作。1928年,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先生发现了这位一头扎进实际调查研究,力求学以致用的人才——孙健初先生,并邀他到地质调查所工作。孙健初先生得此良机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全不计较职位高低,只想能进入这个真正的地质调查研究机关,真是幸运。”并下定决心献身于祖国地质事业。
1929年,他到地质调查所不久,就与王曰伦先生在当地治安情况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先后冒险到河北宣化、怀来等地和热河承德一带进行地质调查;1930年—1933年,孙先生又冒着生命危险,先后三次到治安情况更为恶劣的绥远、察哈尔西南一带进行调查,正如孙先生自己所讲:“不顾一切,哪里有地质资料就往哪里跑。”这仅是他献身地质事业的开始。
重视实践 坚持野外地质调查研究
孙健初先生从事地质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坚持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在他2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可以说没有一年不到野外进行地质调查研究,他跑遍祖国大半壁河山,华北、东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无不留下他的足迹,洒有他的汗水。通过调查研究,他对中国的地质和矿产有了很多真知灼见,发表了近四十份地质调查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
1928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七卷发表的论文《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是他走上地质调查研究之路的第一篇佳作,实际上也是他1928年进入地质调查所的“自荐书”。早在大学读书时期,孙先生就深入野外调查研究了山西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与构造的形成和分布,走出大学校门后,他仍不辞辛劳,又多次到五台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从实际出发,将外国地质学家粗略厘定的泰山杂岩和五台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划分。前者被详分为4大岩类,后者改称为WutaiFormation,并详分为五个层系,即石嘴层、白云寺层、刘定寺层、西台层和宽塘沟层等。为解放后的进一步详细划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地质界的关注。
他1934年出版《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这是孙健初三次进入绥远和察哈尔西南的张北、兴和、怀安、原阳、天镇、集宁、安北、固阳、包头、呼和浩特等地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总结。他足迹遍及奎腾梁、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狼山等山脉,真是哪里有材料,他就不顾一切地往哪里跑。他先后察勘了20多个煤田,以及铁矿、宝石矿等,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一系列基础地质问题。孙先生尊重事实,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李希霍芬和维里士等人就区内某些地质问题的论点提出异议。孙先生这一调查研究成果,既深化了区域地质研究,更重要的是为绥察两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进而觊觎我华北,窥视我华东,妄图吞并全中国。在这国难紧急关头,为了拯救中国,开发大西北,孙健初先生主动请缨,毅然奔赴西北进行地质矿产勘查。1934年,他与侯德封先生,克服重重困难,考察了兰州、永登、靖远、海源和中卫等黄河上游地区;1935年,他又与周宗浚等,克服种种困难,先考察了青海省西宁、湟中、湟源、贵德、共和、都兰、茶卡盐湖和青海湖的地质矿产和自然地理特征。继而由西宁出发,沿北川河北上,跨越祁连山,进入甘肃省河西走廊,研究沿线地质,查看煤矿和金矿等,他根据考察的实际资料,撰写了《甘肃及青海之金矿》、《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青海湖》等报告和论文,其中《南山及黄河上游之地质》则是西北考察的综合成果,系统地论述了调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开发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找矿 多做贡献
孙健初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那贫穷落后,受人欺凌的旧中国,他相信科学技术可以救中国,他要用自己所学的地质科学技术知识,研究祖国的地质,不畏艰险,为国找矿,振兴中华。他不论在什么地方,从事性质有所不同的野外地质工作,都把找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而,他在不太长的地质生涯中,不仅对石油勘查有重大贡献,对铁和其它一些矿产的调查和勘探也有重要成就。如他于1936年,对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开采历史的大冶铁山铁矿的详细地质调查,就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他冒着高温酷暑,查看铁山地区的尖山、野鸡坪、大石门、狮子山、象鼻山、龙洞、纱帽翅、铁门坎等一个个铁矿,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组构和成矿特点以及各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矿体的分布规律,乃至控制矿体形成与分布的具体地质和构造条件。他认为大冶、鄂城一带的铁矿体,主要是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类岩体与三叠系碳酸盐岩岩层接触带上的矽卡岩型铁矿。对大冶铁山地区的诸矿床,则指出:“大石门、狮子山两处铁矿,据昔日地面观察,本不相接,今由窿洞试探,乃知其实相连续。又龙洞、纱帽翅两处铁矿,前就地面上看,亦是间断,近经露天采掘,乃见其有一脉之相连。由此可见,象鼻山及龙洞之间、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面上虽无铁矿露头之可见,而地面下似不无多少铁矿之潜藏,极应钻探,以证实之”。孙先生关于矿体“一脉相连”的科学论断发表以后,引起地质界的关注,对其后的铁矿勘查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解放后,国家需要建设一系列钢铁工业基地。地质部(含地质计划指导工作委员会)曾于1952—1954年组成429地质大队,我于1952年曾兼任第一队长、负责对大冶铁山地区和附近铁矿进行详细勘探,为大冶钢铁工业(后称武钢)提供铁矿原料。经过物探和钻探,基本肯定了他的上述论断。
在石油地质方面,他肇始于1934年甘肃玉门外围调查和1937年春开始的甘肃永登、永昌、玉门、敦煌等和青海某些地方的初步地质调查。1937年下半年,全面抗日战争暴发后,日本对我进行封锁,长期主要依靠进口石油的供应十分紧张。正是在这紧要时刻,他终于自1938年11月起,开始了以玉门为主要基地,长达12年的石油地质勘查、开发生涯,并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奠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建立玉门是中国“煤油之希望”始,到打出第一口油井、三改《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赴美国学习,扩展玉门勘探,他真是一心想着国家,一心想着玉门,把自己的心血全部顷注在玉门油田的开发上。他无愧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和我国陆相成油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我国石油事业所做的贡献,让后人永志难忘。
在全国人民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纪念孙健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缅怀他爱国敬业精神和丰功伟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促进地质工作,振兴中华而奋斗。
新闻热点